作者乔忠延
抗金英雄梁兴
临汾在历史上曾是雕版印刷的中心。雕版印刷大约始于五代后周时期,平阳地区很早就传承着这项技术。雕版印刷需要纸张、墨锭、梨木或枣木三种材料,这些材料平阳都具备,就有了发展印刷业的基本条件。
加上平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因而很快普及开来。
平阳雕版印刷的良好基础,为后来快速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
据洪迈《容斋三笔》记载,宋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大举南下,攻克了宋朝都城,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押往北国异地。汴京城中的文物、图书,以及不少技艺工匠也被金人带到北地。金人选准平阳,将大部分雕刻木版的刻工安置于此,因为这里有雕版印刷的雄厚基础。本来基础雄厚,加上新引进的技艺催化,平阳雕版印刷进入腾飞时期。
历史变迁,书卷遗失,好多成果看不见了,但有一部书至今仍然震惊着世人,这就是现在珍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的《金藏》,也称《赵城金藏》。这部佛教经典,始刻于金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成卷于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全书以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编号,始用“天”为首,末用“几”作尾,洋洋7000卷。经卷首尾分别印有“赵城广胜寺造”和“赵城县祖代旨庞待诏自造”的印记,清楚说明了刻印地址。由于刻印的时间在金代,所以称为《金藏》。又由于刻印和珍藏地为当时的赵城县,所以又称《赵城金藏》。如今,这部佛典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被视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平阳雕版印刷业的飞速发展,使之很快成为北方文化事业的中心,形成了庞大的书业市场。为了有效管理,金代统治者在这里设置了全国最大的官方机构—— —书籍所,不仅统筹雕版印刷,而且管理各种图书。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