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2018-01-11 20:57: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乔忠延

    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平水韵》共106韵,分为平声30韵,其中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平水韵》的刊行,被作诗的文人们奉为圭臬,不仅当时使用,而且后世的多种诗韵大都依据此韵而编写。

    一是元代周德清编写了《中原音韵》,共分19个韵,比《平水韵》少87个韵。分韵方法和《平水韵》比较,更为简便易行;二是明代乐韶凤等人奉旨编著了《洪武正韵》,把《平水韵》的106韵合并为76个韵部;三是清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人奉旨编撰了《佩文韵府》,其韵部实际上是《平水韵》的翻版,使得《平水韵》广为流传。因为康熙皇帝的书斋名“佩文”,所以名为《佩文韵府》。《佩文韵府》据平水韵106韵目分韵,计有106卷,是清人科举的用韵标准,实际上也就是延续了《平水韵》的标准。

    总之,平水韵》自诞生以来,上千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使用的标准韵本。

    元代戏剧摇篮

    元代是我国戏曲走向成熟的时期。那时候,全国的戏曲中心有两个,一个是北京元大都(北京),一个就是平阳。而这两处戏曲中心比较,平阳戏曲的繁盛要比元大都约早30年。可以说,平阳是戏曲的摇篮,在这里成熟的戏曲逐渐走向全国,走进北京,也走进了统治者的皇宫。

    如今,在洪洞县广胜寺下寺水神庙里的明应王殿中仍然可以看到一幅元代壁画。这幅壁画忠实记录了平阳元代戏剧的繁荣,壁上画有一座舞台,台上幕前演员有3排,前排5人,中间4人,后排1人,穿着戏装,脸谱各异;幕后有人,像是在掀开幕布往外看。当然还有伴奏的乐队,鼓乐齐备,初具规模。台上横幅上写有大字: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并写有小字:大元泰定元年四月”。

    从字面看,散乐就是杂剧,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是一个戏剧班子。据说,这个戏班就住在平阳城中的燕尔巷。那时,燕尔巷居住的不只这一家戏班,有好多家呢!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