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盛夏三伏,走进襄汾县南贾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区,一片片平整的农田向远处绵延,望不到边;田间道路、硬化沟渠纵横交织,田野里庄稼郁郁葱葱,碧绿中透着希望和生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真是‘及时雨’,今年,我们村的小麦平均亩产在600公斤以上,玉米都已经浇过二茬水了,再夺丰收是有保障的。”正在田间忙碌的阜宁村村委会主任王海明介绍说。
近年来,襄汾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机遇,投资8000余万元,在南贾镇、西贾乡等15个村集中连片开展总规模达60527亩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打造一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科学,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样板。
为了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打造成精品,在项目实施中,襄汾县严把项目建设的各个关口,项目招投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诚信、择优阳光操作。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坚持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建立专账;资金拨付严格执行先报后审再批用;资金使用跟踪监督,规范入账票据和科目设置费用,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和安全。项目实施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投标制、项目公告制、项目合同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审计制六项制度。项目监督组织老党员、老干部、社会各界代表,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和监理公司现场“查、对、核、审”,共同监督,不放过一个环节,不漏掉每个细节,严把工程质量关。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战场在农村,农民群众是受益主体。襄汾县在项目规划建设中,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抓住“地球日”、“土地日”等为契机,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宣传。采取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集中组织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及村干部培训学习,提高基层干部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参与的自觉性。及时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实地查看、座谈讨论、查阅资料,召开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进行宣传,广泛征求项目区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意见,把农民群众的正确意见作为项目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真正把好事做到老百姓心里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农民带来的改变,南贾镇下鲁村党支部书记马庆新深有感触,“我们村种果树的多,原先不怕不丰收,就怕出不来,路窄得连小三轮都过不去。现在修好的路2米到5米宽,能把商户直接引到田间地头。”“这路和渠都修好了,种地省时省力了,不论晴天、雨天,车辆都可以通行,运输的问题不用愁了。两个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再也不用操心家里的庄稼了。小麦、玉米还能增产,收入肯定增加不少。以后的甜头多着哩。”阜宁村50多岁的贾怀管乐呵地说。
“郭书记,我家地前面的路有点不平啊。”“我们村西面那几块地前面能不能也修条路呢?”“咱那水渠啥时候能修好?”在南贾镇东张村项目区,不时有村民围着村党支部书记郭彦光询问情况。今年,东张村不光要整修道路、修筑水渠,还要建造一座大型滴灌站,可以覆盖2000多亩土地。眼瞅着建成项目取得了变化,东张村群众开始比以往更加关注项目的进展。
据测算,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襄汾县将新增耕地647亩,1744亩旱地变为水浇地;小麦每年可增加纯收入739.38万元,玉米复播每年可增加纯收入191.45万元,项目区每年增加纯收入930.83万元。(焦玉龙 仪舒玉)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