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我们峪里好风采,峪里处处梨花开,家家户户栽果树,致富路上大步迈,齐心协力奔小康,敢把那山山水水另安排,撸起袖子加油干……”在隰县寨子乡峪里村,一位村民见有记者来采访便顺口轻唱了几句,在我们村,这是一首大家都会唱的村歌,歌词里句句都是我们峪里人的真实写照,唱起来很有劲儿。”这里不仅有朗朗上口、催人奋进的村歌,还有别致的村貌和悠久的文化沉淀。6月22日,记者在隰县寨子乡峪里村看到:一排排整洁的民房,错落有致;四处色彩鲜明、话语朴实的宣传标语,通俗易懂、鼓舞人心;一些形象鲜活、说服力强的先进典型事迹跃然墙上……这一幕幕,无不展示出一个充满希望、富有朝气的新农村形象。
选出当家人 唱好“发展戏”
峪里村位于隰县寨子乡东北方向,东与黄土镇义泉村接壤,北与陡坡乡白耳村毗邻,村子距县城25公里,由峪里和庄上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160户、456口人,其中贫困户78户、233口人。村里土地面积3108亩,耕地面积1940亩,人均土地6.7亩。
以前,峪里村是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子,交通不便,每到下雨时,唯一进出村的路就像屏障一样挡住了人们出行的脚步。该村土地贫瘠,村民们只能种植玉米聊以为生,人均年收入不到一千元钱。
不甘落后的峪里村人急于改变现状,然而,戏好要靠唱戏人,兴村就要先兴人,精准脱贫得从“人”开始。于是,村民们信赖的“当家人”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再加上,市里选任的第一书记、县里的驻村工作队、乡镇包村干部,四支队伍精准发力,全村百姓人心思齐、全民参战,立志改变村子的面貌。
“既然组织选派我们到这里,我们就得下足功夫,用钉钉子的劲头带领村里的老百姓干出个样子来。”隰县农发办主任马世晓指着村里的规划图说,你看,蓝色的标记是2016年发展的玉露香密植园,红色的标记是2017年新发展的,现在全村网格化布控,实现了产业发展全覆盖。同时,我们还要在村里建设一个可以容纳160人以上的科技培训室,通过产业、管理、技能多方位培训,为全县发展积累人才资源”。
思路定下来 腰包鼓起来
梨果是隰县的主导产业。近年来,隰县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发展玉露香梨产业,如果说峪里村错过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果树的黄金期,那么现在无论如何不能错过玉露香梨这趟“高速动车”。四支队伍一合计,要想让村民脱贫,就必须对现有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传统的玉米种植根本无法满足脱贫的需要,必须发展果树,于是提出了“近抓收入,中抓产业,长抓配套”的思路。
隰县农发办作为包联单位,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300余万元,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修桥整路让车进的来,让农特产品出的去;改河造田,让昔日的滩涂成为百亩良田,让荒山变成花果山;建水塔引水进地,配套管网设施,让村里1500余亩果园得到有效灌溉。
要推动农业大发展,产业必须做强。近3年来,隰县农发办又争取200多万元项目资金,在村里发展600余亩玉露香梨密植园,优先考虑贫困户,按照亩产7000斤保守估计,盛果期的600亩玉露香梨产量将达到420万斤,按照每斤3元计算,仅玉露香密植园就可以收入1260万元,加上300多亩稀植园玉露香,以及700多亩苹果,梨果产业总收入突破2500多万元。
果树丰产需要3到5年的时间,这期间就有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四支队伍面前,这期间怎么脱贫,后来通过研究,决定让村里有农用三轮车的农户给东川苗木专业合作社运输树苗,增加季节性和临时性收入。
马志明是村里的贫困户,2017年,跟着东川苗木专业合作社运输树苗,一年就收入3万多元。据了解,全村有21户参与劳务务工,其中就有13户贫困户实现收入39万元。村里的人均年收入由之前的不到1000元增加到现在的人均年收入8000元,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也突破了5000元。到2017年,村里的26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集体有经济 腰杆挺起来
今年以来,为巩固脱贫成效,隰县农发办又争取了300多万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试点项目,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在峪里村积极进行试点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努力让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峪里村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去年建起来的100kw光伏电站已经并网发电,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加13万元的收入。第二期的100kw的光伏发电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2017年,峪里村给村里的12户贫困户每户分红2500元,资助他们购买肥料,发展梨果产业。与此同时,村里还将19亩村集体土地全部发展成玉露香密植园,5年丰产后,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0万元左右的收入。
“以前,向上级要项目,跑断腿,磨破嘴。现在,咱趁着这么好的扶贫政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造血功能。集体有了钱,修路、打井、助学助残做公益,干啥都有底气,腰杆挺起来了……”村党支部书记马三旦告诉记者,村集体的收入,除了一部分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善外,剩余的60%全部用于贫困户的帮扶。
打出文化牌 吃上“旅游饭”
“峪里全村一家亲,村风连着好家风。”峪里村全村人都姓马,相传400多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陕西米脂的马姓四兄弟辗转落户峪里村,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祖上出过秀才,办过私塾,小小的村落到处都是文化传承的印记。村里民风淳朴,村民善良仁爱、勤劳节俭。
峪里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按照“四园一脉”的建设思路,建成玉露香密植园、桃园、桑椹园、葡萄园四个采摘园,以马家老宅、仰德知尊堂、老物件展厅、农耕文化展为脉络,彰显峪里马氏一族血浓于水、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渊源,让每一个来峪里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和情怀,留下难忘的印象。同时,在峪里村着力打造生态主导、效益优先、四季成景、产业互补的立体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确保留得住乡愁,留得下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奠定良好基础。
马三旦自豪地说,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沿着独特的文化墙感受峪里村独有的风情,而且可以采果实、吃农饭、寻乡愁,体验农家生活,还可以以《石磨坊》为题,做记录、挖文化、搞专题;一个微型的田园综合体将带着勤劳质朴的村民走上脱贫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采访结束时,峪里村的广播正播放着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中的美好景致,已经展现在村民眼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峪里村将迎来新的春天,农民将盼到新的希望。
记者郝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