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教授说,让农民增智、长志、养德

2017-09-29 09:52: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着眼农民长远脱贫 重视培育“造血”功能

老教授深入山村为贫困户送“精神食粮”

他说,精准脱贫要特别注意让贫困农民“增智、长志、养德”

  临汾新闻网讯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习近平总书记说,改变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教育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总书记还说,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这是9月24日记者跟随老教授贾成奎深入山区乡宁县尉庄乡店淹村,听到他专门给贫困户讲课时一段铿锵有力的开场白。

  贾成奎教授今年71岁,他从事理论工作40余年,曾获“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殊荣,临汾市党政机关、各大院校、部门、单位都曾留下他讲党课的身影。他这次为什么要专门到山村为贫困农民讲课呢?带着兴趣,记者专门跟随老教授到山村采访,了解他究竟给贫困农民讲什么。

  “智”当先,早脱贫

  在店淹村的小学院内,简易搭建的帐篷里面挤满了前来听讲的农民,从160余人翘首企盼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脱贫的渴望。贾成奎教授用亲切、通俗易懂的语言,先后讲解了什么是精准扶贫、扶贫政策演变,我国贫困的现状、贫困原因,如何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如何实施精准帮扶;他又从贫困农民脱贫要“增智、长志、养德”入手,结合店淹村的实际情况,让大家一定要坚定信心、自强、自立,才能彻底拔掉穷根。他还根据自己曾经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帮农民找贫困原因,现身说法,鼓励他们学本领,使他们意识到增长智慧、学习一技之长才是立身之本。贫困户冯荣翔激动地告诉记者:“贾教授的话,都说到了咱老百姓的心上了,过去老思谋脱贫要靠上面给,今天听了贾教授讲的心里有了方向。我要好好学习核桃修剪技术,掌握了技术,把核桃树科学管护好,提高产量,早日脱贫致富。”

  “志”在行,树信心

  常言道:人穷志不穷。贾成奎教授说,贫困农民是弱势群体,我们要爱护他们、靠近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了解他们的贫困原因,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自信心,让他们从贫困中走出来。扶贫不能一味地给钱、给物,重要的是启发、引导、教育贫困农民树立渴望脱贫、早日脱贫的志气。还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要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听了贾教授的课,农民加启芳自信满满地说:“贾教授讲得对,国家出台了这么多好政策,为咱百姓扶贫济困,咱再也不能拖后腿了。县扶贫部门还专程请来专家教授,‘零距离’给咱讲脱贫的办法、知识,我要坚定信心,靠勤劳致富,早日脱贫、带头脱贫。”

  “德”是本,最宝贵

  人穷道德不能贫。贾成奎教授说,在农村先进文化少,陈规陋习多。面对贫困,越是贫穷越要老少和睦,要赡养好老人,承担起社会责任,树立好家风家德,道德才是农民最宝贵的财富。不提倡宁吃低保也不努力脱贫,要充分发挥大家的能动性,积极鼓励主动脱贫的贫困户。贾成奎教授的讲授时而严肃认真、时而趣味横生、时而幽默诙谐,让贫困农民不仅听得懂、精神领会得好、思维也有了转变,激发了农民脱贫的信心和决心,起到了内生动力的作用。

  县扶贫局负责人刘瓅说:“我们这次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生产能力,激发自我能动力,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加快脱贫步伐。所以邀请贾成奎教授,来为咱贫困农民讲解脱贫政策和‘增智、长志、养德’的理念,农民听了,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送些这样的‘精神食粮’贫困农民最欢迎。”

  他的宣讲为何如此受听众欢迎?他告诉记者,精准脱贫要特别注意让贫困农民“增智、长志、养德”。我知道老百姓最需要什么,我宣讲的内容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不能直接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问题,要从他们的立场和角度分析问题,不能打击他们脱贫的积极性,要举实例唤醒他们的思想意识,才能够激发他们脱贫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才能够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农民长期过上好日子。记者 刘静

  头条点评

  精准讲授受欢迎

  这是一条好新闻,可贵之处,在于一位老教授专门深入山村为贫困户讲课,在于老教授为贫困农民送去了“增智、长志、养德”的“精神食粮”,在于把精准扶贫做到了贫困农民的心坎上。他讲授的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入脑入心,受到了农民的喜欢。是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把贫困农民的志气扶起来、信心树起来、干劲鼓起来,内因外因齐发力,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才能确保贫困农民早日脱贫、长远致富。

  本版编辑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