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鼓楼南北街拓宽改造工程第一战役收官

2016-04-15 15:09: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重建地下“血脉”

——鼓楼南北街管网改造纪实

董枭

    临汾新闻网讯 投入人员6万人(次),投入各类机械、设备1万多台(次),挖运土方65万方,排除风险故障100余起,总铺设各类管网单管长度25.5万米,新建各类检查井900多个……这一系列数字涵盖了市区鼓楼南北街拓宽改造工程第一战役管网改造的丰硕成果。

    自2月28日工程开工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工程指挥部统筹协调,短短42天的时间里,多家施工单位通力合作、昼夜奋战、攻坚克难,提前一个半月完成第一战役,再现了临汾人民能打硬仗、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作风。

    科学决策周密部署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第一战役是鼓楼南北街拓宽改造工程难度最大的攻坚战,也是多种力量投入的大会战,更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数据战。

    从开工第一天起,指挥部全体成员和各施工单位自加压力奔赴“战场”,20多支施工队伍、1000多名施工人员、几百部大型机械设备每天在长达7000多米的战线上昼夜奋战、同时施工。

    第一战役打响前,工程指挥长宿青平提出了“首战一周,决战一月,打好第一战役”的方针,明确了无缝施工、交叉施工、流水施工和昼夜施工的详细方案,在40多天的时间里,他每天从南到北徒步数千米现场指挥、统筹协调,及时解决工程进展中遇到的难题。在他的带动下各副指挥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与全体人员一起昼夜坚守工地。分别负责工程南段和北段施工的副指挥长杨悦明、张迎庆,每日坚守一线,坐镇指导施工;负责管网施工的副指挥长郭锋带领李江、张勇等十几名同志,全线协调十几家管线单位,逐段安排施工;负责技术设计的副指挥长王九仙与刘晓光、王平珍等规划设计部门的同志深入工地,现场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

    针对地下管线错综复杂、严重老化、新管线铺设极其困难的实际情况,指挥部全员齐心协力,破解了一道道难题,攻克了无数道难关,确保了排水、排污、供电、供水、供热、燃气和通讯7大管网全线贯通,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提前一个半月取得了第一战役的全面胜利。

    在第一战役期间,指挥部和参建单位全体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先后有十几位同志先后病倒、累倒,其中北标段副指挥长张迎庆由于长期坚守阵地,导致血压升高病倒在工地。市政公司中段项目经理段建民因为管道顺利铺设,三天三夜坚守阵地没合过眼,最终累倒在工地。如此超强度的付出、超负荷的运转、超常规的速度,证明这是一支敢打硬战、善打硬战的队伍,更是一支无私奉献、攻难克坚的队伍。

    七支队伍交叉施工昼夜兼程强力推进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是第一战役,其中城市雨水主排则是重中之重。几十年来,鼓楼南北街只有一条雨污合流的砖砌涵洞,经常造成排水不畅。

    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各施工单位昼夜不间断施工,但因管沟开挖较深,多处出现流沙、冒水、塌方,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如市区印染巷以南路段,开挖污水管道时,地下老旧管道与新建管道正好重叠,开挖深度达9米多,又深又狭窄,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坍塌事故,特别是老管道的污水经常漏到新挖的管沟里边,又臭又脏,施工人员只能咬牙坚持。通过改造铺设直径1.5米至2.2米的雨水主排和1.2米至1.8米的污水主排,实现雨污分流,多年来困扰居民生活的排污管道得到根本改善。为保障工程进度和施工安全,指挥部迅速组织有关专家现场论证,制订出详细施工方案,打破常规,克难攻坚,从省外调运70吨以上大型吊装机械40多台,每天投入1000多名施工人员,采用钢板护桩进行开挖,部分路段排污管道一次性混凝土包封等措施顺利完成雨污主排管道安装。

    鼓楼南北街施工中既要保证原有管线的正常使用,还要保证主排、电力、供水、供热、燃气、通讯等新建管线顺利通过,为此,7家管线单位密切协作,同时进行交叉施工。市供热公司梁德才、市供气公司王强峰、市供水公司刘乃力等几位负责人始终坚守工地、靠前指挥,确保工程按时按期完成各节点任务,为第一战役的强力推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防止各类故障和事故的发生,各管线单位制订了详细的应急处置方案和管道施工方案,成立应急分队,每个标段派专人负责,24小时巡查值班,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处置修复,遇到交叉管线、重叠管道等施工难题,指挥部立即与有关技术专家现场研究方案,有力保障了电力、供水、供气、通讯等管线交叉施工的顺利推进。

    为保障置换工作安全快速推进,市自来水公司全员上岗,出动5台应急供水车,昼夜施工,提前对各小区、胡同口进行勘探,预制好各种连接管件,避开用水高峰期带水带压作业;市燃气公司成立由80人组成的焊接小组,出动5台抢险车辆,20多台挖掘机、空压机和焊机,分4个区段在全线100多处用户连接点,实施带气、带压置换,创造了我市燃气管道同时多点作业、带气置换的新纪录。

    十字路口攻难克艰一步到位不留遗憾十字路口是地下管网纵横交汇、重叠交叉的密集区,也是整个工程的最大难点。鼓楼南北街横跨九个十字路口,每个路口的地质状况、管网结构、标高深度、交汇方式都不相同。面对一道道难题,市政公司曹召成、城建公司贾雪梅等负责人,带领公司所有管理和施工人员昼夜坚守一线,根据实际状况多次调整施工方案,科学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每个路口都是边开挖、边设计、边完善,力争在最短时间攻克十字路口管网纵横交错,新旧管道交叉施工,既保证了各管线工程衔接同步推进,又保证了整体工程的顺利实施。

    市区向阳路十字口是各种管道纵横交错最密集的地段,几十年来向阳西路、鼓楼北街、向阳路的雨水污水都会汇集于此,再返至北城壕排泄,每遇暴雨都是四处冒水,地面被冲刷严重。按照原设计方案,原定通过北城壕的旧管道保留使用,但挖开后发现其年久失修,指挥部果断决定报废旧管道、建设两条新管道。经指挥部设计、技术和施工等各方力量联合攻关,多次现场研究,最终确定采取临时引流排水、新管道施工进行钢板支护和顶管通过等措施,既保护了国防光缆、供热、供水、燃气等管线的正常运行,又实现了新旧更替、建设标准一步到位的雨污分流管道。

    解放路十字口同样是市区各线管线的密集区,各类管线如同蛛网横穿道路,多处地段更是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本没有图纸可以参照施工,在场的技术人员只能凭着经验进行指导施工,采取减少机械作业、用人工开挖的方式确保脆弱的管线不受损坏。为此,指挥部多次组织质监站、安监站,还有现场的监理工程师、甲方代表和设计院的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调查,并连夜召开了相关的技术论证会,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处理意见。开挖后,为保护国防光缆,主排管道只能顶管通过;主排管沟紧挨旧排水道,开挖后塌方冒水,不得不做几百条引流管道才能施工。

    按照设计方案,鼓楼南北街新铺排的主排管道完全可以满足未来几十年市区排水需求。同时,通过此次改造实现了雨污分流,使市区排水系统更加完善,而且在每个十字路口预留了排水管道,为下一步城市建设打下了基础。

    各个十字路口的设计、施工及方案调整,耗费了指挥部及设计、施工单位的大量时间与精力。为此,指挥部从一开始就以时以天倒排工期,每个区段、每道工序,无论出现什么困难,都要设法克服,争分夺秒抢时间。指挥部和施工单位的全体人员时刻处于高压状态,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遇到现场复杂情况和突击任务,都要通宵值守。这种高强度的付出、超常规的速度,为第一战役的提前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旧管道置换运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此次地下管网改造,供气管道采取一步到位、统一规划的施工原则,全部更换为直径80厘米的高标准管道,这种材质耐腐抗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供热管网将从尧庙三岔口到高河桥之间铺设直径50厘米至90厘米的高标准保温管5400米,将彻底结束鼓楼南北街没有供热主管网的历史,实现市区南北循环贯通,市区1700多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将通过大循环,有效解决末端用户受热不均匀问题;供水管道采用直径为50厘米至70厘米大口径的优质耐腐蚀球墨管道,并且沿线每隔120米增设消防给水一套,直埋免维护新型闸阀50多套,所有居民、单位、门店供水支管全部更新……鼓楼南北街地下管网的彻底改造,结束了临汾市区几十年来没有主干管网的历史,也结束了几十年各类管网带病运行、隐患四伏、保障不足的历史,安全隐患将被彻底消除。电力、通讯管线全部入地,悬空架设的裸露高压线将被绝缘阻燃高标准电缆所取代,电容量提升5倍。排水系统彻底改造更新,直径1.5米至2.2米的大口径主排管道将取代几十年前的砖砌涵洞,排污管道南北贯通,首次实现雨污分流。更新铺设的供水、供气、供热管道,结束多年没有主干管网的历史,城市保障系统更加安全可靠。供热、供水、燃气等新旧管网的置换以及电力、通讯等管网的入地,完善了以鼓楼南北街为核心的城市保障功能,提升了保障能力,改善了居民生活。

    公安交警保驾护航,全民支持共同奉献鼓楼南北街拓宽改造工程是临汾历史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影响最广的旧城改造项目,自工程启动以来,市公安直属分局以“排干扰、解纠纷、化风险、保平安”为着力点,该局局长赵红海多次了解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协助指挥部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为保证施工期间施工秩序和社会秩序稳定,该局分派警力昼夜驻守工地的各个十字路口保驾护航;市交警支队支队长高岭提出“保施工、保出行、保安全、保民生”的工作方针,政委白波亲自担任指挥部秩序组长,带队对交通管控分流措施和限行工作进行巡查,各大队及中队民警轮流值班,在各个易堵点、十字路口、各个大岗区都增派了警力,确保了施工期间道路畅通。

    鼓楼南北街拓宽改造是广大市民的普遍要求和共同利益,但封闭施工和交通限行,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在困难面前,广大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所有车辆都按限行规定井然通行,都能遵守交规单行绕行;沿街门店做出牺牲,停业或搬迁,沿街单位配合施工拆除门前设施或为施工提供方便;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实行了错时上下学制度,提出让学生绿色通行上下学的倡议,并得到了广大家长积极响应;党政机关顾全大局,自觉遵守限行规定,积极调整通行方式,充分发挥了示范表率作用。正是社会各界的大局意识和自觉行动,保障了道路畅通,为第一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责任编辑:王伟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