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临汾片区“魔鬼周”极限训练进入第五天
临汾新闻网讯核心阅读
作训时间:3月24日下午4时24分。
作训地点:无名高地,海拔870米,杂草丛生、风寒雨密。
只听一声枪响,200米开外隐显头靶应声落地。狙击手杨志豪仅仅用时30秒,完成自定脚架、自设位置、判定目标、测算风速、排除虚光、修正误差,动作一气呵成,圆满完成任务。
“战场上的幽灵”白色死神”,这些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的词汇是用来形容狙击手的。他们在一场场善与恶的较量中,起到重要作用。
那么,一个狙击手除了有好的枪法,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参加“魔鬼周”极限训练的特战队员又将面临哪些突如其来的挑战呢?
经历“淬炼”一枪毙敌
杨志豪,21岁,武警临汾支队一中队狙击手,入伍4年。
当一名狙击手是杨志豪儿时的梦想。还记得刚刚入伍时,副班长赵建猛经常给他讲狙击手的故事,看着赵建猛细心擦拭枪支的样子,杨志豪心里很痒,梦想着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阻击手。
再看到赵建猛射击时坚如磐石的姿势与弹无虚发的枪法,杨志豪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2015年8月,杨志豪梦想变为现实,他前往北方某地学习狙击课程,接受更严格的训练。狙击作战要求高,体力消耗大,心理压力也大。
这就要求狙击手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若想将自己锻炼成一名优秀的狙击手,必须经过如炼丹一般的“淬炼”。
12月的北方天寒地冻,有时雨雪交加、有时寒风凛冽,这正是锻炼狙击手的好时机。在摄氏零下十几度的室外练“定型”训练,四个小时趴在地上纹丝不动,任凭风吹雪打。
回想起当时的训练,杨志豪坦然地说:四小时后,我趴在地上忘记了自己还有左臂,需要用右手将左手从枪体上挪开。”到了夏季,更要用意志力克服虫咬蚁噬,巍然不动。
为了提高定力,杨志豪通过叠垒弹壳克服烦躁等负面情绪,一般情况下,叠垒弹壳6个是极限,而杨志豪能垒9个弹壳。为提高专注力,他还将A4纸印上如小米粒一般如“王、玉”等差别字,锻炼不眨眼的“功力”。
这些也仅仅是锻炼狙击手的基础训练。他们还将经过特殊训练,掌握精确射击、伪装和侦察技能。在杨志豪看来,狙击手肩负着关键时刻“一枪毙敌”的使命,在他的口袋里一直装着一个小本,每次射击结束后,他都要详细记录下自己的成绩,以便更好地分析训练情况,在大脑中形成数据库。
“打乱”常规“弹无虚发”
3月25日,魔鬼周”以实战为导向的射击训练,多种姿势狙击课目正在进行。
13时许,武警临汾片区参谋长杨红霞临时调整训练方式,将头靶顶端上放置高12厘米的实心易拉罐,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要求特战队员在距离靶位25米处进行手枪射击。此举更加逼近实战环境,打乱了固有的狙击姿势、目标,考验特战队员的适应力、判断力。
比赛开始,临汾、晋城、运城三支战队分组进行,由小组长指定队员射击。
此时,西北风呼啸,靶位略有晃动,这对于特战队员来说是更大的挑战。
“准备,射击”!一阵枪响后,第一个靶位的易拉罐被击中,紧接着第二个又被击落。3号、6号靶位上的易拉罐经历三次射击仍未击落,这时,来自武警运城支队和晋城支队的特战队员刘帅、赵占森先后将其击落。
赵占森现场分享了此次的射击感受。“这次射击的难点是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寻找射击点。同时,用手枪射击25米外的易拉罐,更考验特战队员的定力、心理等综合能力。”赵占森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介绍了自己选定瞄准点的经验,让所有特战队员受益匪浅。
看似临时调整的训练方式,却引起特战队员的反思。
杨红霞表示:战场上,特战队员每多开一枪,就会增加一分暴露的危险。多打出的两发子弹,很可能就暴露了目标,会成为战场上丧命的原因。”现场指挥员介绍,25米射击12厘米高的易拉罐,堪称手枪射击的技能极限。“50米半身靶,25米胸环靶,就是有一定军事素养的人射击,要想取得好成绩,也得好好训练。”特战队员能在有风且寒冷的情况下击中易拉罐,展现了特战队员应有的风采。因为手枪瞄准基线短,目标没有参照物,考虑到弹道、风向等因素,射击的难度也在无形中增大。
很多特战队员仅用一发子弹击倒易拉罐,充分展示了临汾片区特战队员过硬的军事技能和战胜自我的能力。
记者 王隰斌 祁欣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