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践行的承诺
——记市级道德楷模见义勇为模范获得者李刚
临汾新闻网讯 临汾,有一位普通公民,他夜以继日、抛家舍业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践行着公益救援;他和队友们无数次出生入死、命悬一线地奋战在余震频发、山体滑坡、被困断粮、疫情告急的救援现场,竭尽所能挽救生命。
李刚,代号“老驴钢子”,现任中国蓝天救援队山西省联络官、临汾蓝天救援队队长。参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缅甸卡喀博雅兹雪山搜救、尼泊尔地震、深圳山体滑坡救援、安阳坠崖搜救等国内外大小救援160余起。
一技在身 奔赴救援
攀冰、攀岩、洞穴探险、野外生存、单板滑雪、定向越野……爱好户外运动20余年的李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的户外救援知识,为日后的救援之路打下了扎实基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李刚看到这则新闻后,只身一人前往灾区,“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给受灾群众捐献一些物资,可是当我到达目的地后看到眼前一片废墟,心里触动非常大,当时我就决定申请加入中国蓝天救援队当一名志愿者,对受灾群众进行力所能及的救援。”
汶川地震以后,临汾成立了一个民间公益救援团队——临汾蓝天救援队。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参与救援,在李刚的倡导下,一批充满爱心的志愿者加入到蓝天救援队伍中,他担负起救援知识培训的重任。为了提高自身的救援能力,李刚经常参加国际、国家级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水上救援、心理干预急救、供水暨大众卫生、冬季户外冰雪救援、行动安全策略等应急救援项目。
为了提升整个救援队的救援能力,李刚对所有志愿者提供循环培训,包括医疗类、技术类、GPS与电子地图、无线电基础、户外风险管理四大类24门课程。所有课程不断更新完善,以求达到常态化、系统化、科学化,以应对救援任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同时,根据队员的居住区域定期组织体能训练,包括跑步、列队、单杠、俯卧撑、默契训练、团队合作等,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路公益 用心坚守
矿难救援、溃坝救援、山野救援、地震救援……在救援中,李刚主要负责现场指挥、搜救和灾后防疫工作,他工作高效、经验丰富、善于处理突发事件,组织协调前方一线搜救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是山野、高原、洞穴、城市灾害的主力救援队员,挖掘和消杀处理遗体近千具,遗体处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国内救援界朋友笑称其为“钢尸爷”。
山西师大后门液化气爆炸救援、安泽水库溺水救援……每次接到救援电话,李刚和临汾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往救援现场,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公益性救援服务,在各种危机面前,最大限度地帮助身处困境的人们,竭尽所能挽救生命。
2015年,安泽县和川镇一名12岁的孩子在河旁玩耍时,由于水面前后落差比较大,孩子一不小心落入水中。一天过后,家长寻找不到孩子的下落,报了警。接到救援电话后的李刚迅速赶到事发地,脱下衣服直接跳入水中,开始测水深、划定救援区域,耗时16分钟将孩子遗体打捞上岸。“从老百姓的话语、眼神间感受到感激之情,就会知道公益救援的真正意义!”李刚说道。
2015年“4·25尼泊尔地震救援”,李刚和队友们受国家派遣飞赴尼泊尔加德满都参与地震救援,这一走就是半个多月。由于一直在狭小空间内进行救援作业,他的衣服汗水混合着遇难者遗体的体液和消毒液,十几天的时间里从未干过。在挖掘处理尸体的过程中,最难的要数处理高腐尸体,阵阵恶臭使他头昏脑涨,但为了避免尸爆,李刚不得不高压作业,常常累到虚脱。
一份承诺 终生践行
每一次只要接到救援通知,不分昼夜寒暑,不管刮风下雨,李刚总是拎起装备就出门。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假日是在救援中度过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余,他把个人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应急救援的公益事业中。他不是不想安逸,只因为他的心里惦记着“蓝天救援”对生命的承诺与守护,所以他必须竭尽所能。
多年来,在李刚的带领下救援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45支具备独立战斗力的蓝天队伍,遍布于山西所有地级城市和陕西部分地级城市。到目前为止,各队已累计参加大小救援近千起。仅2016年第一季度,山西蓝天救援队展开救援合计91次,其中跨省救援一次,山野救援7次、水域救援两次、车辆救援6次、其他救援76次,出动救援队员874人次、救援车辆323台次,对外培训9次,面向对象2463人,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公益活动20余次。
作为一名私营业主的李刚,原先经营着6家店铺,因为一直奔波于抢险救灾和救援无暇管理,如今仅剩一家店铺靠妻子在经营,一边维持家里正常开销,一边负担他外出救援的开支,“我们这个团队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真正热爱公益事业的人聚在一起,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就是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救援服务。我们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捐助,每次救援费用全部AA,从未向社会募集过资金,就是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力量去挽救他人的生命,这就是我的职业!”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