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不仅有个浓缩中华民族古典精神的好名字而且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悠久灿烂历史文明的文化古城古《县志》记载永和山环水抱足称一方灵秀永和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全县七十万亩三北防护林二十万亩红枣、 十八万亩核桃、 四万亩苹果, 形成巨大的天然氧吧。 盛产的红枣、 核桃、 苹果、 槐花、 小杂粮等农特产品,绿色有机无污染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净土”。
山川秀美 物华天宝
五月的永和,槐花烂漫惹人醉,满树缤纷悠悠香。
5月14日,永和县委、县政府在花儿坡举行了“大美乾坤·花香永和”第二届槐花文化旅游节暨槐花扶贫活动开幕式。这次活动为期一周,主题是“游乾坤、赏槐花、助脱贫”。
永和,不仅有个浓缩中华民族古典精神的好名字,而且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悠久灿烂历史文明的文化古城。古《县志》记载,永和山环水抱,足称一方灵秀。
永和,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全县70万亩三北防护林、20万亩红枣、18万亩核桃、4万亩苹果,形成巨大的天然氧吧。盛产的红枣、核桃、苹果、槐花、小杂粮等农特产品,绿色、有机、无污染,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净土”。
槐花产业 造富一方
满目芳菲妆孟夏,一怀愿景化槐香。永和,拥有18万亩野生槐树,是黄土高原上槐树分布最广的县份。每到春末夏初,槐花漫山遍野,花香沁人心脾,令人流连忘返。槐花口感独特,食用、药用价值极高。目前,已研发出槐花炒鸡蛋、槐花不烂子、槐花饺子、槐花包子、槐花麦饭、槐花饼、槐花糕等美食和槐花蜜、速冻食品等延伸产品,并与北京、省城450余家餐饮企业达成供求协议,市场价值初步显现。正是基于这一优势,该县把槐花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提出了“消费1000斤槐花,帮助1个贫困乡亲脱贫”的口号,着力把槐花产业打造成为老百姓脱贫的又一致富产业。
黄河蜿蜒 龙行乾坤
黄河对永和情有独钟,7个优雅的折转盘桓,定格为龙的图腾,是中华龙的起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悦的一幅乾坤湾航拍照片,以“黄河龙”命名,刊登在2013年5月的《求是》杂志封底,并被编入外交部制作的《美丽中国、美丽俄罗斯》画册开篇第一幅图片,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黄河龙”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市委书记岳普煜在解读“中国根、黄河魂”时说:“黄河魂”的“魂”,一是中华民族之魂——勇往直前的壶口瀑布,二是中华文化之魂——自然和谐的乾坤湾。完整的黄河文明,历经沧桑的古民居、古渡口、古庙宇,至今还闪耀着历史的光泽。
东征挥戈 精神永铸
1936年,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东征,在永和生活、战斗了13个日日夜夜,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方针,改变为“回师西渡、联蒋抗日”的策略,关键时刻扭转了中国革命的乾坤。1971年,临汾地区第一届全委会在东征纪念馆旧址隆重召开,是临汾市唯一认定主席居住过的地方。
近年来,永和县委、县政府发扬东征精神,紧紧围绕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市委“345”发展战略和市政府“12345”工作思路,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持续实施林果富民、生态立县,转型发展、工业强县,文化引领、旅游兴县,以德为先、依法治县“四大战略”,努力建设美丽、富裕、人文、平安永和。特别是坚持“文化引领、旅游兴县”不动摇,大力推进文化深耕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内涵丰富、多层面的永和形象宣传推介,举办了摄影大赛、作家采风、歌曲创作、舞蹈展演、特色农产品展、“采摘节”等多种活动,尤其是近年来,央视《文明密码》《食尚大转盘》《道德观察》等十二个栏目以及山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临汾电视台,开天辟地先后走进永和,多角度、大力度宣传推介,永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永和人民的勤劳智慧所折服。“大美乾坤·天下永和”美名远扬。
游人难拒槐香醉,却道山乡是故乡。在这次活动中,永和还推出了“槐海掠影”随手拍、“春花秋实”文艺汇演,“槐味无穷”特色美食品鉴,“携手共赢”企业家座谈,“粉墨山乡”送戏下乡,“和风晋韵”晋剧专场,“槐乡风情”摄影采风书画创作,“骑行畅游”自行车骑行,“旗袍情怀”百人旗袍秀,“武动乾坤”太极展演等十大主题活动,集中展示永和“黄河风情、红色经典、绿色生态、农耕文化”四大文化旅游品牌,展现永和的独特魅力、发展潜力、无限活力,让更多的人认识永和、关注永和。
热情好客的永和人民,热诚欢迎广大游客,来永和体验黄河风情、回顾红色经典、饱览乾坤美景、品尝槐花美食!也竭诚欢迎有爱心、有热情、有远见的社会各界人士来永和投资创业,助推永和加快脱贫攻坚进程,促进永和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佚名)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