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胡同的居民顺路买菜回家做饭。
临汾新闻网讯 “姑娘,你现在走的这条路是长胡同西二巷,你要找的长胡同还要再往东走……”7月6日下午,得知采访意图后,年过花甲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前面有一条路是正儿八经的长胡同,眼前的这些地方只是它的外围。随后,沿着她所指的方向,记者又绕至长胡同西六巷,辗转找到了那条临汾人口中常说起的长胡同。
记忆深处的那条土路
“人们叫它长胡同,应该是说这条胡同长的缘故。”在长胡同中心地段,记者见到了几位市民热心推荐的今年75岁的张怀友。众人推荐的理由是:他是这里的老住户,对这条胡同以前的格局肯定清楚。张怀友告诉记者,他是1948年从山东来到临汾的,1965年批地盖了几间小土房(木梁结构的小瓦房);正式盖成现在的四合院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解放前,这条胡同就叫做长胡同,共有二三十户人家在此居住。其中,除了常家、安家、邵家这三个大户人家外,其余都是些散姓。”张怀友解释,以他家坐标为例,以前西北角这边是常家的枣树林,南边是邵家的果树园,两家大概都有几百亩地。随着鼓楼东大街扩建,这些土地被征用后才开始大范围盖起了房子。因此,这条胡同被细分为多条胡同,也就是刚才见到的长胡同西二巷、长胡同西六巷等。
那么,这条胡同到底有多长?张怀友介绍,它北达东关路(穿过水门街到达东关路),南至五一东路(脸谱桥附近),是胡同里的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通道。“以前,这条胡同的路不好走,全都是土,晴天出行一身土,雨天出行一身泥。可现在好了,前几年城市道路改造,这里也铺上了水泥,成了水泥路啦。”张怀友笑着说。
店铺林立的繁华街巷
告别张怀友老人,记者沿着这条胡同从北向南走了一遭。除了偶尔出现的“长胡同”门牌外,临街的房子基本都成了做生意的店铺。有饭店、澡堂、卖菜的、卖衣服、卖五金等等,在这条宽约5米左右的巷子里,人们所需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从东关路一直向南走,记者在胡同的东边看到均匀地分布着几条巷子,长东一巷”、长东二巷”等,不久来到了第二个交叉路口——贡院街九中路;再往南继续走,记者来到了它的另一个出口——五一东路。只见在巷子口的西南方向,矗立着一个“20路、107路脸谱桥西”的公交站牌,彻头彻尾地感受了一把长胡同的“长”。(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