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记录城市发展,记忆见证历史之初。近日,记者走访尧都区解放东路一带,寻找新春巷的过去与现在,听老人们讲述曾经的挂甲庄。
老地方 新巷子
新春巷,地处解放路立交桥东头路北,南北走向,南起解放东路,北至铁路铁轨前,东边与二中路相邻,往北可穿过贾庄巷通往汾东路。
在多方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新春巷是条“年轻”的胡同,巷子因挂甲庄而产生,名字的来历却无从寻觅。
82岁的扆世兰介绍,新春巷是新巷子,也是挂甲庄发展起来后,才扩建出来的地方。在她大概50岁的时候,迎春街才修成,而挂甲庄也随着时代发展,范围一点点扩大。“曾经的老挂甲庄虽然范围很大,但住户很少,其他的都是田地。后来挂甲庄人子孙后代多起来,然后就批地基盖房子,慢慢人越来越多。新春巷也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至于名字的来历却不清楚。”
民房少 田地多
62岁的孔先生是新春巷的老居民,同样也是一个老挂甲庄人,父辈们在老挂甲庄盖房,而他则是新春巷最早的住户之一。
“其实这一带都属于挂甲庄,听老人们说过村名的来历,据说现在迎春北街路东的挂甲庄巷口,曾经是村口,而李自成兵败之后挂铠甲的树就在其西北角,附近还有座庙,后来经过战争,所有的景物都消失在历史当中。”孔先生介绍,老挂甲庄的民房范围小,但耕地面积却很大,从挂甲庄巷起,往南到东关发电厂附近,往北到火车站附近,往东到如今的新春巷一带都属于挂甲庄。
说起新春巷的产生,孔先生表示,巷子南段曾经是一个大坑,根本没人住,后来才用土垫高盖起了房子。
大沟里 新面貌
对于巷子的变化,孔先生的爱人段女士感慨颇多。
“听说日本人曾经在这儿埋藏了火车头,所以才有个大坑,后来拿土慢慢垫起来,才有人住到这里,新春巷有一段时间被叫做‘大沟里头’。”段女士笑着说,这巷子应该有30余年的历史了,从土路到沥青路,慢慢变得兴旺起来,大沟里头”早已无沟,而是民居多多。
漫步新春巷,平房小院被正在建起的高楼大厦包围,巷子新的模样也在这变化中形成。
翻阅资料,记者在《临汾市城市建设志》一书的1990年和2000年代临汾市城区布局图中都没有找到新春巷的记载。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