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煤化巷:因桥阻隔因厂得名的巷子

2017-08-06 21:00: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经过对以往地名来历的总结,记者发现,四通八达是一些巷子共有的特性,今天要介绍的煤化巷也不例外。不过对于发现它的过程及采访过程而言,颇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究竟是怎样一条巷子?在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7月31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九中路段的岔路口

    在迎春南街,记者沿着一条名为“九中路”的巷子一路向东前行,在路南方向遇到一个岔路口,走进这个岔口并一路向南行驶,记者发现两旁的大门上或用粉笔标注、或有门牌指示着“煤化巷某某号”。

    “煤化巷不是与平阳南街交叉的那个路段吗?”带着疑问,记者继续南行,在丁字口处一家便利店老板郭春云的口中得知,从你走来的方向,一直到平阳南街,都是煤化巷。”顺着郭女士手指方向,记者看到,在丁字路口处再沿着这条巷子往西走,会遇到一个桥洞,桥上为迎春南街,桥下继续西行可通往平阳南街。为了便于区分,暂且将该路段以迎春街划分,即桥西为煤化巷西,桥东为煤化巷东。如果按照地理位置将煤化巷进行分类的话,则东、西相加的直行线为一部分,沿着直行线向东走到顶头再沿着“斜路”北上可以到达九中路,此处命名为第二部分。

    今年49岁的郭女士补充道:我嫁到这里29年了,刚来时这些路的格局就这样,只不过那时路东可以一直通往长胡同。在这个丁字路口处有一片砖瓦窑。”正在乘凉的67岁老人田希梅在得知记者来意后表示,并不清楚这条路为什么叫煤化巷,但对于这条巷子的模样,却记得很清楚。田女士说:我在这里住了45年了,那时候这条路是一条城壕沟,现在盖房子的地方都是大片荒地,少有人家,被统称为小南门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些荒地慢慢盖起了房屋。”回忆过去,田女士感慨地说,由于当时房子的北边紧挨城墙,房前又有一条很深的城壕沟,所以家家户户在盖房子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填沟,而由于当时经济能力有限,小南门外的荒凉地在填充城壕沟时所需要的土基本都是“拆东墙补西墙”,将城墙上的土“挪”过来的,谁家盖房,谁家填沟,这条路就是这么慢慢垫起来的。”对于田女士的说法,今年55岁的赵振青给予了肯定。

    “我虽然在这里住的时间不长,但是过去经常来这里。”赵振青说,荒凉”、野地”是印象中这块地方的真实写照,大概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住户才慢慢多了起来。

    “这条路被称为煤化巷,应该是因为煤化巷西边那有个天马煤机厂的原因。”赵振青解释,过去迎春街没修好时,桥西、桥东是连着的,是条弯弯曲曲、窄窄的小土路,后来迎春街修好后,桥洞的存在似乎模糊了人们的观念,提起煤化巷,人们往往认为就是桥西那一段。

    赵振青回忆道:那个厂子是专门生产煤矿机械的,因为比较出名,所以这条巷子就被称为天马煤机巷,煤化巷是后来才改的。”他还介绍,以前在对面这个地方也有一个厂子,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初叫临汾县社队局,之后改为乡镇企业局,再后来又被命名为尧都区焦炭公司,如今厂子虽还在却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而对于现在这条路形成的格局,赵振青解释,这跟房子的修建有关系。“现在能到达九中路的那条路(上文提到的第二部分),是因为周围住户多了,才慢慢踩出的一条路,过去都是荒地。”

    猜测巷名闹笑话

    告别赵先生,记者见到了今年62岁的刘先生。对于煤化巷的来历,刘先生坦言,自己还曾闹过一段笑话。刘先生说:“我老家是襄汾的,刚来临汾时,以为‘煤化巷’是‘梅花巷’,心想估计会像鼓楼东大街一样,两旁栽满树,于是专门乘车来这里看梅花,直到看到公交站牌上的‘天马煤机’字样时,我还一头雾水,经打听此处就是煤化巷时我才反应过来,这里没有梅花,而是和煤有关。”

    因厂得名的巷子名 

    今年86岁的张姓老人也表示,煤化巷应该是因为这里有唯一的厂子——山西临汾天马煤机责任有限公司曾经的名    字而得名。

    张老回忆道,以前厂名叫临汾地区矿山机械厂。“那时这一带被称为小南门外,只有这一个厂子,周围都是地,紧挨厂子的背后有一条城壕沟,沟的另一侧是一条窄窄的小路,路的北侧是旧城墙。”张老回忆说,1973年厂子更名为临汾地区煤炭化工机械厂,一时间这条巷有了更多的名称,天马煤机、煤化巷、小南门,一时把临汾人都搞晕了。”随后,记者来到山西临汾天马煤机责任有限公司,在查阅建厂相关资料后得知,1973年因地区煤炭局与化工局行政部门的合并,矿山机械厂”更名为“煤炭化工机械厂”,新厂名的确定也为这条街道带来了新的名称,煤化巷”由此得名。

    2014年重修后,煤化巷焕发出新的面貌,不仅优化了城市形象,更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

    此外,《临汾市志地方志》中所描述,迎春街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开辟的一条南北向大街,北起火车站广场,南至五一东路,分为迎春北街、迎春街和迎春南街。如此,也更加肯定了煤化巷东在那个时候起人烟增多、荒地变少的说法。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