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8月5日,在市区迎春南街中段,记者发现了一个标注有“马家胡同”的路牌。乍一看,该巷子为东西走向,可实则走到顶头沿弧折北就会发现一条“斜形”巷子,沿路北上,可到达九中路。
这条巷子为什么会命名为马家胡同?在它身上又发生过哪些故事呢?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在采访过程中,受访居民均表示,并不清楚名称来历,只能猜测是否和姓氏有关。
连连“碰壁”后,记者在一位自称“外来户”的赵姓居民引荐下,见到了今年74岁的“老住户”李连生。
马姓大户曾在此
得知记者来意,李连生老人热情地述说起了那“一箩筐”的往事。
李连生是个地地道道的临汾人,从小居住于此,见证着巷子的风雨变迁。“听老辈人说,这条巷子在明朝的时候就有,当时因为有家马姓大户,生活十分富足,是东关城内数一数二的,所以人们就称呼这里为马家胡同。”老人还听说,“当时在马家胡同这里有一个大城门,每到晚上城门一关,外面的人就进不来了。当时除了马家外,还有张、刘、李、岳、范等几家大户,家家都有庭院,有假山、有水景,后来也不知道什么原因,马家衰败了,虽然如今马家胡同已经没有马姓人家(经打听,曾经的马姓老户已不存在,有一户在40年前搬来的新户马姓人家),但是这条以‘马’命名的巷子名却流传了下来。”
回忆着从老辈人口中听来的故事,李连生说:我还亲眼见过大门旁的那两块石头桩子,后来在修建迎春街时‘失踪了’。”
巷子改变旧模样
老巷子经历过沧桑岁月的洗礼,也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发展。
李连生介绍,现在的马家胡同西起迎春南街,东边“斜形”北上可以通往九中路。但之前不是这样的,它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巷子。
看到记者有些诧异,李连生娓娓道来:之前的马家胡同为南北走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迎春街时,被占去了七八米,按照胡同房子格局,这条被命名为马家胡同的巷子也就由之前的南北走向,变成了现在的东西走向。”李连生说,留下来的房子中,除去张、刘、李、岳、赵、范等几大家老户外,其余都是新户。”
内城墙处住人家
这条巷子的走向与房子格局又深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这还得从城墙说起。”李连生指着巷子东边顶头的一处房屋告诉记者,这座房屋的位置就是当时城墙的所在处。靠近马家胡同的这边为内城墙,靠近煤化巷的那边为外城墙,也就是城外。举个例子,比如城墙宽为10米的话,一分为二,连带城壕沟,就形成了一处房屋的地基。道理相同,另一半的城墙加上城壕沟,就又被建成了另外一处房子。”结合煤化巷来历,居民依城墙建房,用城墙上的土填充城壕沟的故事,李连生表示,自家在1972年修建现在所住房屋的时候也曾在城墙上取土。如此说来,那时城墙还在。
此外,李连生介绍,除了前面提到的几户人家和东头这户人家外,其余地方全都是空地,现在畜牧局家属院这块地方以前也是一片低洼地,长满了草。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的住户才慢慢增多,形成了现在的半弧形巷子,沿着巷子往北走,可以到达曾经的“我公门”。
“我公门”中说故事
“我公门”又与九中路、煤化巷、长胡同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李连生表示:‘我公门’是曾经东关城的一座城门,属于外城墙三大门之一,就在现在的九中路一带。”经过查询资料,记者在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系列丛书之《临汾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中找到了有关城门的记载。煤化巷往东穿过迎春南街立交桥后延城墙原址向东北拐去,在与水门街、长胡同、九中路的交汇点为昔日“我公门”原址。
随后记者在《临汾市城市建设志》一书中找到了马家胡同的记载。在“民国时期临汾县城池图”中,马家胡同在当时的鹅公门和小南门之间,而此时的东关城内,由姓氏命名的巷子只有李家囫囵、樊家胡同和马家胡同。
此外,《临汾古城历史文物六十年风雨沧桑》一书介绍,今煤化巷北侧旋耕南三巷口东侧为“小南门”原址,该门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如此一来,李连生所说的城门也许就是之前的“鹅公门”,因记者在所查资料中并未找到更多有关马家胡同的记载,因此,希望有更多了解此段历史的读者提供资料,交流沟通。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