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宾路,记忆深处的临钢情怀......

2019-04-18 10:16: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4月13日一大早,记者从位于临钢(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厂区北侧的街道路过,四下一看,并没有发现任何路牌信息,在一扇大门旁,“临钢”二字清晰可见,刚刚走的那条路是否与临钢有关?

  路依旧 名难寻

  这条道路为南北走向,在路东的一栋单元楼前,记者见到了两位买菜归来的女士。面对记者对路名的询问,王姓女士说道,一直以来我都叫它临钢路,不知道它还有没有别的名字。”旁边的冯女士则表示:“叫迎宾路!”并在沉思片刻后她肯定地说,“我确定它就叫迎宾路,我们收快递的地址就写的是迎宾路。”然而,对于为什么叫迎宾路,她表示并不清楚。

  告别二位女士,记者继续向北前行。“叫迎宾路。”正在广场散步的,今年68岁的临钢老员工崔元力肯定地说,谈起原因,他说:“我猜想,之所以叫迎宾路,是因为在这条路的南端正好是临钢大门,就像是热情好客的临钢人敞开怀抱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所以取名为迎宾路。”

  忆往昔 情难却

  为了找到更准确的答案,崔元力热情地为记者寻找临钢的老员工。这时,一位正在器械上锻炼的老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老人名叫张武宣,今年74岁,是临钢的一名老员工,退休前主要从事宣传工作。

  面对记者询问,张武宣肯定地对记者说,“2000年,主管临钢小区改造的李金生经理给这条路取名为迎宾路。为什么叫迎宾路呢?因为在路西边有个‘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招待所(简称临钢招待所),主要是迎接来临钢办事的贵宾,所以就把它取名为了迎宾路。”张武宣边说边指向一栋现已被用作他途的楼房,并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迎宾路的来历,以及它与临钢的渊源。

  “我是1966年来到这个厂子的,咱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段属于临钢生活区,在路南是临钢的生产厂区。”张武宣感慨,临钢诞生于1958年,历经塔儿山钢铁厂、临汾钢铁厂、临汾钢铁公司等不同时期,曾是全国56家地方钢铁骨干企业之一。1957年,刘松林厂长来这里筹划办厂,在这之前,这里都是草地、粮田。那时,坊间常说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有了厂子以后,这里逐渐演变成了职工生活区,老招待所始建于1984年,是这里最早的楼房建筑之一。”

  张武宣向记者介绍着这里的来龙去脉。“咱们现在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俱乐部小区这个地方,在它的周边依次坐落着职工食堂、大礼堂、单身宿舍等,往东可一直通到段店乡翟庄村,往西可通到东关。”

  说辉煌 道前世

  对于张武宣的说法,今年83岁曾就职于临钢工程管理处的老员工王笃学给予肯定并补充道:“这一大片都是活动区域,有篮球场、礼堂、食堂,还有临钢行政福利处的办公楼、房产处、水塔。路西边那栋红色的楼所占的位置,曾经是临钢的办公楼,大约1987年搬到了现在的位置(路南拐角处)。俱乐部小区和现在这个休闲广场的前身是大礼堂,里面有戏台,开会、看戏、职工的娱乐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我是1980年调到这个厂区上班的,当时在路东边还有耕地。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就是以前的单身宿舍,只不过为了职工的生活需求,如今现存的两栋单身宿舍(9号楼、10号楼)已经成了家属楼,即房间由原来的一间改为了一间半、两间。”今年77岁的老员工郑玉栓接过话茬,“我来的时候它就在,是这里最早的楼式建筑。”

  采访中,所有受访者均对记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令记者颇为感动。他们对于临钢的那份情怀,也令记者为之动容。如郑玉栓老人所说,“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几十年,虽然我不是临汾人,虽然临钢已经停产,但我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钢流如虹虽已成过去,绚丽的钢花却留在了我的记忆。”

  也正如记者在道路北端东侧所找到的标有“迎宾路”的路牌那般,虽然经过风雨的洗礼,它已变得锈迹斑斑,但依然笑迎来往的宾客、行人。

  通过走访、查阅相关资料,记者了解到,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对企业环保的要求,临钢炼钢、炼铁、炼焦设施相对处于落后态势。2015年5月20日中午12时,这个运行了57载的临钢炼钢高炉选择了关闭最后一孔焦炉。工人们依次关掉所有开关、阀门,把厂区清理了一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岗位。至此,临钢这座年产43万吨焦的66孔焦炉永久关停,也标志着临钢所有的冶炼系统设施全部淘汰,57年的钢铁岁月划上了休止符。

  临钢,这个曾经的“临汾骄子”,在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的今天,临钢人义无反顾地踏上牺牲小我造福一方、壮士断腕绿色转型这一改革攻坚之路。

  文/图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