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满“槐”书华章
——记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近年来,洪洞大槐树景区立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营销,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做精做强品牌,为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宜居、开放和谐的新型工业旅游城贡献力量。
加强党的建设统领各项工作开展
一直以来,该景区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使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双百双促”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和谐进步的景区文化建设传递着正能量,在提升景区形象,增强员工凝聚力,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教育内容上,该景区注重结合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党课教育,使党员提高了政治素质,较好的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在日常工作中,该景区常抓新党员的学习,启发党员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时刻牢记工作无小事,事事关系景区形象,坚持做到“三个一”服务,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声问候暖心、一声再见相送;做到“二不让”,即“不让错误在我身上发生、不让形象在我身上损伤”,以热诚的服务态度,着力突出“亲情化”服务。
强化优质服务管理 力推景区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在每年的“三八”、“五一”、“五四”、“七一”、“元旦”等重大节日,该景区都组织全体员工广泛开展演讲赛、知识竞赛、乒乓球赛、拔河赛等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趣味活动,进一步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活跃景区的工作气氛。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增强了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了员工服务技能,提升了工作质量,为景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为了全面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促进旅游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该景区坚持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以游客满意度为标准,结合创先争优工作,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大槐树”这一中心,以“老家”为形象主体,以“移民根祖文化”为依托,以“亲情”为纽带,积极开展文明服务、人性化服务、细微服务等质量建设活动。
在重大节日期间,该景区设立游客咨询台、寻根咨询台,固定帮扶人员,免费给游客提供雨伞、轮椅,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文明程度,打造老家形象。在旅游淡季,该景区还深入敬老院等处开展帮扶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提升景区员工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的同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员工言行,提升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环境,提高安全意识,把大槐树打造成环境优美、服务一流、游客满意的5A级景区。
营造优美环境 创新景区营销模式
为了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该景区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相继成立了饭店、旅行社。特别是创建国家5A级景区以来,该景区严格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规范要求,完善规范了游客中心公共服务设施,更新了景区全景图、引导标志牌、景物介绍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警示标志、特殊人群服务等彰显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服务功能。
为游客创建了更加优美、便捷的游览环境,也为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该景区秉承传统“细分市场、明确目标、重点突破、讲究实效”立体营销模式、参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交会,利用媒体资源等形式的同时,结合“2014美丽中国之旅——智慧旅游年”主题,充分认识到智慧旅游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及时地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依靠较强的资源优势和旅游网络舆情,乘着智慧旅游大数据时代的东风,进行开通网站电子商务、完善网站游客分析量板块、完成官方APP的设计制作、完成手机的WAP微网站、组织微信大型活动、关注微信活动、增强网站、微博、微信等智慧旅游新媒体的影响力六项工作,并以此作为促进景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实现了“网络搭台,旅游唱戏”的信息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在实际工作中,该景区将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融入贯穿,以高科技手段促进整体提升,为精准营销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为决策营销产生了颠覆性的作用。
传承发扬相结合 为创建5A展羽翼
近年来,大槐树景区为提升节庆活动质量要求,精心策划编排了《移民情景再现》《孝感天地》《魁星点斗》《舞台表演》《苏三路过大槐树》等表演节目,升华了景区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移民情景再现,吸引了全国各地不少游客争相来观看,更加增添了景区表演节目的含金量,目前该节目已顺利入围我省十大旅游类表演节目,宣传效应凸现。与此同时,该景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成功打造了24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特色节庆活动。
在传承和发扬大槐树“祭祖习俗”的同时,该景区不断加大挖掘研究大槐树根祖文化力度,并着力推广家族、团体祭祖活动,在每年农历春节、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进行几次大范围的祭祀活动。并邀请专家、学者观摩寒衣节祭祖大典,进一步论证、研究大槐树祭祖习俗,以此不断提升活动质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董枭)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