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80多项荣誉定格于省旅游文化格局中

2016-05-12 10:31: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洪洞大槐树景区挖掘文化、整合文化、彰显文化、依托文化,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的健康之路。景区客流量急剧增长,客源市场逐步扩大,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品牌形象逐步增强,先后获得山西省十大旅游景区、山西省十大文化品牌等80多项荣誉,成为全省旅游文化大格局中的一篇精品力作。

  文化与旅游深入融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比翼齐飞。洪洞大槐树景区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精准发力,打出了推动文旅相融的组合拳。

  坚持地域文化与旅游融合。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大槐树景区系统发掘整理了一批游客喜闻乐见、富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特色表演:威风锣鼓、金鼓乐、祭祀习俗……全年累计表演近5000场次,以原汁原味的地域风情、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好评。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更是集地域文化大成,“活”态传承、弘扬地道的大槐树祭祖习俗,成为县域旅游产品的拳头力作。

  坚持创意文化与旅游融合。在深耕文化产业,塑造旅游品牌的同时,大槐树景区瞄准市场,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化开发。以中华姓氏苑为例,姓氏家谱、姓氏家训、姓氏看盘、始祖铜像……200多种形式多样、功能丰富、融合大槐树元素、根祖文化特色的创意商品布置期间,融合文化展示、商品展销为一体。憨态可掬、寓意吉祥的老家吉祥物——鹳鹳、槐宝的设计,打开了大槐树创意衍生品开发的序幕,将文化创意商品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接轨文化传媒,景区成为电影《等爱归来》、电视剧《大槐树》的拍摄地。大槐树系列文化书籍、一系列文化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大槐树山西省作家协会创作基地的身份。创意文化的全方位涌出,凸显出大槐树旅游的文化性和体验性,充实了旅游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业态。

  坚持乡土文化与旅游融合。近年来,大槐树景区立足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人脉,既注重物质载体的开发,更注重其精神内涵的承扬。景区内收集有县域内全部的植木资源;传统的农耕技艺、编制纺织工艺、酿酒工艺、铸铁工艺、剪纸、布艺、民间医药“搬”进了民俗村小院;元宵、枣米、麻托、臊子面等地方名优小吃演绎老家味道。此外,以传承乡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宗旨的剪纸展、家训展、书画展陆续开展,吸引游客体验原生态乡土文化。

  坚持建筑文化与旅游融合。洪洞地域特色的民居汇聚景区,明代四合院、喜庆婚礼院、民间工匠院、纺织编织院、农家马车院、行医人家院、普通农家院等,错落有致,形成了特色民居村落,集中展示了几个世纪以来洪洞民居的演变特征。畅游其中,游客既可以感受建筑艺术之美,又能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陶冶。

  回顾洪洞大槐树景区近年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实践,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高”——坚持高起点规划布局,高标准推进建设。洪洞县近年来实施文化繁荣发展工程,努力做响文化旅游融合品牌,实施“大景区、大开发、大品牌、大发展”的文化旅游业整体提升战略,整合宣传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和社会力量,形成推动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为根祖文化旅游的龙头景区,大槐树景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布局,编制完成了近十部旅游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现如今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形成了移民文化、祭祖文化、民俗文化、地域风光和谐共融,客源市场辐射华人区域,拥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景区,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真”——坚持真体验建构原真,实文化塑造品牌。大槐树景区是以大槐树移民见证地与寻根祭祖圣地为主、以自然生态与建筑景观为辅的大型综合性科普人文旅游精品景区,是具有原真性的多元文化资源。因此,在景区规划的重点思路之一就是正确处理传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出品牌、吸收外来创特色、面向未来探新路,各类资源有机融合于统一文化空间,保护好移民文化、民俗文化、根祖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同时景观设置做“实”,文化展示做“证”。景区的建筑保留旧有样貌及历史信息,对原先大部分建筑采用保存、整治与修缮的方式,不改其旧制,使游客从扑捉历史中感受到景观的“实”。而在文化展示上将传统工艺、传统观念、传统民俗与典型文化特征等以原真的状态保存传播,使文化体验者能够更为全面地接触和体验活态的大槐树文化。

  三、“新”——坚持新思路牵引消费,新机制扩量宣传。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同时兼顾文化效益。这就要求企业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推出更多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槐树景区根据自身文化内涵和历史脉络,在对市场的需求和游客消费趋势预测的基础上,开发出适销对路、具有观赏性、纪念性、收藏性、实用性的体现大槐树根祖文化、姓氏文化的旅游商品,并不断引进开发洪洞本地具有民俗特色的商品、土特产等。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很好的宣传了大槐树根祖文化、姓氏文化以及洪洞本地的民俗文化。将传统文化穿“新鞋”步入现实市场,不仅满足了游客文化和旅游的双重需求,而且让散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串”起来、“活”起来,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双赢。

  “做好产品,更要费力吆喝”。近年来,大槐树景区在品牌形象和产品营销上下足工夫,筹建出政企联合、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巩固新闻宣传、活动营销等传统营销手段,持续通过在各级媒体登景区新闻,加大对景区的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提高景区影响力。同时主动走出去,参加博览会、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将大槐树品牌推向全国。此外还适应“互联网+旅游”新思路,大槐树官方网站、官方微信、APP客户端上线运营,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立体宣传,扩量增效,大力提升了景区品牌形象。

  四、“紧”——坚持紧结合拉长产链,聚优势形成合力。在长期竞争中,大槐树景区整合资源优势,形成了以景区为主体,以大槐树民俗饭店、大槐树旅行社为两翼的发展格局。而大槐树民俗饭店、大槐树旅行社的运营,满足了广大海内外游客来大槐树景区旅游观光时的吃、住、游需求,促进了资源整合、互动互促,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共赢。

  与此同时,大槐树景区凝聚发展优势,形成合力。特别是在产品体验上,改变过去分点观瞻式的静态旅游,将地域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民俗展示、特色体验凝为一体,吸引游客参与其中,形成形式丰富、独具特色的动态旅游。过去平面式的旅游参观也提质升级,文化小品、民俗小吃、节庆艺术、民俗风情……多种资源的有机结合,也让洪洞大槐树景区打造成为融参观、欣赏、参与、互动、娱乐、演艺、体验、游艺、餐饮、购物等于一体的立体旅游。

  五、“深”——坚持深挖掘传承文化,厚栽培养人才。大槐树景区结合自身优势,通过与移民后裔、姓氏宗亲会、考古机构、文化团体、乡村学者的广泛联系,多方收集家谱族谱、移民资料、口述传说、民俚歌谣,不断深耕大槐树根祖文化这一沃壤,先后出版《洪洞大槐树移民志》《来自大槐树》系列书籍等翔实反映大槐树文化的书籍,对于挖掘和传承大槐树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庞大的文化实体,需要大量的德才兼备的“文化耕作者”、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大槐树景区通过组织中高层领导、优秀党员、先进员工等赴优秀景区考察学习经验,全面提升了中高层干部职业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参加全省各重点院校的校园招聘活动,为后备人才储备续存力量。另外,坚持旅游淡季充电学习制度,开展“道德讲堂”、服务礼仪、营销理念、管理知识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培训。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培训,既增强了全体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董爱民 范忠义 刘婷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