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仇池村,古时称仇池里,位于霍山主峰脚下。清《县志》记载,仇池里领辖21村,东至霍山后柳沟,西至石滩南义店,南至赵城烧瓦窑,北至霍州北益昌。而现在的仇池村一分为二,虽然也叫仇池村,当地人却叫桥东、桥西,如今仇池村桥东隶属于兴唐寺乡,桥西属赵城镇管辖。
村民文化广场位于桥东,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地方,每逢集日和重要的节日,村中留守的妇女和老少汇聚于此,扭起欢乐的秧歌,敲起威风的锣鼓。
2013年,仇池村民文化广场修建了一个烈士纪念亭,纪念碑耸立在亭子中央,回家颐养天年的退休老干部、桥东村马安柱撰写了碑文。
碑文主要记载了马池娃、董百祯的故事。
马池娃出生于仇池村,在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原赵城县暴发了震惊清王朝的曹顺农民起义。马池娃是此次起义的主要首领,起义失败后,他被施以凌迟极刑,其状惨不忍睹。
董百祯是仇池村革命先辈,字祥初,又字闲愁、相俦,1925年五卅运动在上海暴发时,他在太原参加革命,任平陆演讲员。后返乡修桥铺路、筑池引水,乡邻无不称颂。1936年红军东征抵达仇池时,他奔走相告,宣传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动员村民为红军送水送饭。受他的影响,许多青少年参加了红军、八路军。随后,他办了仇池两级义务小学,并自任校长,传播红色革命和抗日救国思想。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山西沦陷,学校被迫停办。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师生有百余人奔赴抗日前线。1937年冬,董百祯受山西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南汉宸的邀请,毅然辞别了师生和妻儿,奔赴晋东北抗日战场,先后任五台县第三区区长、定襄县县长兼县大队教导员、浑源县抗日政府县长,1939年为国捐躯。浑源县烈士陵园有董百祯陵墓,每逢清明节,当地人民群众都去祭扫。近50年来,董百祯如同人间蒸发没有音信,家乡人民和当地政府也不知道他的情况。
董百祯的子女从父辈口中得知,他是受南汉宸之邀离开家乡的,南汉宸一定知道消息,而南汉宸于1967年辞世,寻找董百祯的线索因此中断。
马安柱介绍,董百祯的子女在热心的赵城名人李长青等人的帮助下,他们顺着南汉宸这个线索寻找,终于找到了董百祯的老战友,这些老战友当时在河北省委、省政府重要领导岗位上,因此也得知了董百祯牺牲和安葬地方。
通过实地考察,层层完善资料,逐级上报,1998年9月,民政部追认董百祯为革命烈士。
如今董百祯的子女已作故,但对于仇池村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石碑上还镌刻着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马志章、张长忠、马长荣、李双宝、李振兴等烈士牺牲的时间与地点。(王隰斌 祁欣)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