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周武王封文王庶子伯侨于杨地(今洪洞),史称杨侯国。春秋时,晋武公把杨侯国赐予其少子。晋武公死后,晋献公继位,晋献公对外扩张土地,对内打击宗室贵族,取消了杨侯国,把杨侯国的地盘并入羊舌(今山西洪洞、沁县一带)。
到了公元前515年晋顷公时,羊舌被分为杨氏县、铜鞮县、平阳县。杨氏县就在洪洞地盘,晋国大夫韩宣子派僚安为杨氏县大夫。杨氏县是国家第一次在洪洞设置了县,使洪洞第一次有了“县”的称呼,因而可以说,僚安就是洪洞历史上的第一位县长。
僚安来到杨氏县,看到汾河两岸大片土地被汾河水吞没,好端端的汾河水没给当地带来好处,反而带来了灾害,僚安想着治理的办法。一年,僚安到了浙江余杭,看见碧波荡漾的西湖里荷花盛开,他想,这里有水,能种莲根,杨氏县也有水,为啥不种莲根呢?于是,他就把莲根引进杨氏县。大概是杨氏县水土的原因,这里出产的莲菜,不但质白细嫩,藕节粗壮,肉厚香脆,而且比别处的莲根多一个眼儿,所以有人说,吃了这里的莲根,能多长个心眼儿。
莲根经炒、烧、炸等方法,可制作多种美味菜肴,成为宴席名菜,还可制成藕粉、蜜饯等滋补珍品,具有清肺、固肾、利气、补脾、止血、催乳等功效,是一种良好的营养保健蔬菜。
杨氏县的莲根名气大了,消息传到了晋顷公的耳朵里,他要品尝这种多一个眼儿的莲根。僚安让人把莲根洗净,送到都城新田(侯马)。莲根经长途运送,皮儿被风吹得发黄发蔫,晋顷公一见,心中不快。一问来人,又听说莲根是经过洗了泥的,就说:“老百姓洗泥时,手挨上了莲根,我嫌脏不吃,下次送时,不用洗泥,只有御膳房洗的,我才不认为脏。”
第二次送去的莲根没有洗泥,虽经长途运送,但由于淤泥裹着,皮儿不黄不蔫,吃时才让御膳房洗泥,晋顷公觉得又干净又好吃,逐把杨氏县的莲根定为贡品。
秦统一六国后,杨氏县叫杨县。隋朝时,杨县改为洪洞县,种莲根的规模更大了,每年莲花开时,整个县城周围花香沁人,人们说洪洞城是一座“莲花城”,又说“洪洞的莲根是进贡的,不洗泥”,为什么呢?因为洗泥时,老百姓的手挨上了皮儿,皇上嫌脏。由此,就出现了一大怪:洪洞县的莲根带泥卖。实际上是带泥的莲根好贮存、耐风干,水分不流失,保持洁白鲜嫩。
(董爱民)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