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赵刚:一片丹心铸“根”魂

2017-07-24 09:58: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去年重阳节时,来自世界16个国家20多个地区及省内外共5000多名赵氏后裔代表到赵氏起源地——山西洪洞赵城镇,庆祝造父纪念堂落成暨祭祀赵姓始祖造父大典。这座宏伟建筑的落成,全有赖于洪洞县造父文化历史研究会秘书长赵刚的付出。

  初见赵刚,近1.9米的身躯尤为高大挺拔。皮肤黝黑、声音洪亮、标准的军人站姿,表现出赵刚的踏实和军人气魄。“热烈欢迎,欢迎各位宗亲回乡祭祖,请到这边来……”赵刚一面引导着大家进门,一面给大家详细介绍着赵氏一脉的起源和历史。

  提起与造父文化的结缘,赵刚回忆说:“关于造父及赵氏的文化研究,源于七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偶看到《史记—秦本纪》,惊悉赵氏起源于赵城,浓浓的根祖情使我忘乎所以,看完《赵世家》后久久不能入眠,就爬到电脑旁通宵达旦,对先祖的史料及赵氏的文化进行了了解。”连续近20个小时,一个大笔记本都记满了。

  后来,赵刚开始拜访各地对造父赵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查古典、翻史书、探访各地有关赵氏的遗址与古碑,行走全国十余个省市。在探访造父文化过程中有鼓励支持者、有满目狐疑者,甚至有冷嘲热讽者,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可以感受得到。

  他动情地说:“有这样的意志,完全是部队培养的结果。坚忍不拔的精神头成为自身优势,坚定了我对赵氏文化的执著追求,锲而不舍地把这项事业坚持到了现在。”

  通过网络与各地赵氏宗亲沟通联系,赵刚开门见山,重点宣传讲解家乡赵姓起源历史和建设造父纪念堂的意愿。经重庆赵氏宗亲介绍,联系了世界赵姓联研总会原秘书长赵勇毅,后来赵勇毅又给了他几个联系世界赵姓文史联研总会主席赵明的相关方式。

  赵刚和赵明取得了联系。虽然远隔万里,但血浓于水,共同的根祖情使两位后裔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两人不断沟通联系并约定在临汾见面。短短10分钟的通话,赵刚却兴奋地整夜无眠,偶有睡意也是沉浸在刚刚的愉悦之中。

  当在临汾如约相见时,两位赵氏族裔紧紧拥抱在一起,相见恨晚。接下来的5年岁月里,两位赵姓后人又多次见面,每次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讲不完的发展经、唠不完的桑梓情。在世界赵姓文史联研总会的关心下,赵刚发起成立了洪洞县造父文化研究会,首批会员达100多人。其中,赵刚以高票当选为首任秘书长。

  2012年,在广州举办的世界赵姓文史联研总会第四次高峰论坛会议上,赵刚向参会的各国及各省市赵氏代表讲述了赵氏根祖文化,以及在洪洞建设赵氏始祖造父纪念堂的想法,受到了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会上,赵明决定个人代表总会公益性出资3000万元,启动建设造父纪念堂事宜。

  目标确定了,说干就干。那段时光,赵刚和身边的团队24小时连轴转。为了选址,他走遍了赵城方圆百十里的山川河流,经过反复勘测,广泛征求意见,最终选择了霍山脚下兴唐寺村。这里,左右山脊环抱,三峰合一平地,山前溪流潺潺,山后起伏群峰,举目远眺,周围美景尽收眼底。

  从选址到办理各种手续,从地方协调到工人进场,从图纸设计到第一桩混凝土浇筑,从主体完工到内部装饰,从确定祭祖日期到盛装喜迎八方宾朋,赵刚辛苦了近3年,体重下降近30斤。

  赵刚的爱人王晶晶,为了支持赵刚及他的赵氏家族根祖事业,毅然辞职照顾家庭。用她的话讲:“赵刚的事业不仅有利于海内外赵氏后裔回乡祭祖,而且有助于洪洞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地赵氏族裔了解洪洞、关注洪洞、投资洪洞、扎根洪洞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既解决了周边群众就业问题,又增加了地方收入。支持赵刚,无怨无悔。”

  2016年,赵刚根据多年来参与造父文化的所思所感,编著了《造父文化丛书-筹建天下赵姓第一祠暨传播造父文化亲历记》。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就要干好,要对得起各级领导的关心,要对得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更要对得起世界各地赵氏后裔的支持。”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