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969年,包括高延龙在内的23名北京知青被安置到吉县屯里镇桑峨村。村子旁有一座南山,站在山脚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两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禁跃入高延龙的脑海,但眼前这座南山光秃秃的,一点也不“悠然”。
1998年,第一次回桑峨村时,高延龙发现南山已经有了变化——层层梯田高低错落,当年徒步上山的小路已被一条宽4米的路取代,村民们可以开着拖拉机上山了。
2018年,再次回到桑峨村,站在新农家的排排新房面前、站在溢满花香的牡丹园里、站在光伏发电设施旁、站在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边……年过八旬的高延龙紧紧地握着桑峨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海的手,感慨地说:“变了,大变样了……”
这变化是越来越绿的南山,是村民们越过越红火的日子。
一座牡丹园:村里有了“颜值担当”
南山脚下地势平缓,多年来,村民们守着这片土地种庄稼,勤勤恳恳却不见好收成。
八十多岁的吴金莲在南山下种了一辈子地,玉米、小麦、红薯……都是够吃不够卖,更别提增加收入了。两年前,村里要征用这片地发展旅游,外村人说,“桑峨村啥也没,拿啥发展旅游?”吴金莲也不信,“连庄稼都长不好的地,谁稀罕看?”
就是这片守了一辈子的村民都不看好的地,还真的热闹起来了。
2016年,村委先是引进大型地面光伏项目,流转土地580亩,利用光伏覆盖空隙地种植油用牡丹,花做茶、籽榨油,一地多产。建牡丹园,种植上百种观赏牡丹,每年5月,牡丹花次第开放,香气袭人。顺着园间小路来到义亭河边,张金海用焊接工具自己动手修了一座小桥,又在桥那边的小树林里盖起了木屋。小树林旁就是移民新村,家家户户在路边挂起灯笼搞起了农家乐。
就这样,外人眼里“啥也没有”的桑峨村,在打出“乡村旅游”的招牌后,带着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土地流转,村民有收入;园子管护,村民也有收入;逢年过节牡丹园搞活动时,村民在路边卖水卖小吃,还有收入。今年吉县“春华秋实”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在牡丹园开幕,村民们直呼:“以前愁鸡蛋卖不出去,现在只愁不够卖!”
两年没下山的吴金莲听说真有人来村里旅游,她愣是不相信,“瞎说,哄我老婆子呢,我倒要去看看这片地怎么能旅游嘛!”于是,待到牡丹花开时,吴金莲被孙子带了去——眼前青山绿水、花海连天的美景仿佛换了天地,“变化太大了,我都认不出这是咱村的地啦!”
桑峨村这些年发展得好不好、变化大不大,也许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吴金莲最有发言权……
一顶蔬菜大棚:种菜“种”出好光景
义亭河旁,一顶顶白色的大棚整齐排开,一片片泛绿的菜叶随风飘动,各色蔬菜鲜嫩水灵。村民们怎么也想不到,靠种菜也能“种”出好光景。
八月的午后,桑峨村的蔬菜大棚基地里一片繁忙,前来拉菜的车在大棚外排队等候,菜农们在大棚里忙着摘西红柿、豆角、黄瓜……一筐筐蔬菜运往全国各地。
“我这4个棚每年收入3万多元,西红柿、辣椒、豆角,一年三茬没问题,以前种菜哪有这收入啊!”菜农伊西文在大棚里刚摘完豆角,准备种白菜,她还催着张金海再找点好品种的西红柿种子。同村的王石虎今年已经卖了500余公斤西红柿。张金海则一边在他的大棚里观察着蔬菜的长势,一边和身旁的村委主任公维国商量让大家种茴子白的事儿,“茴子白熟了再请专家来教大家腌泡菜,现在泡菜市场也不错。”
如今,不管村干部有啥主意,菜农们都会支持。回想起当初鼓励大家种大棚蔬菜的时候,村干部们可是费了不少劲儿。
“村集体不仅出资修建蔬菜基地,还出钱让大家去山东寿光参观学习。”培训、贷款、建大棚、种菜、摘菜、收菜,每个环节村干部们都没少出力,“菜熟了,我们以不低于市场价收,然后拉到城里、市里卖。”用张金海的话来说,“宁愿我拉出去卖不了倒掉,也不能让大家干赔本不挣钱的买卖。”说一千,道一万,村干部们只有一个目的:让大家对种大棚蔬菜有信心。
同样是种菜,以前凭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现在靠专家教的知识、村干部们不断引进新品种,土地的产量高了,菜的品相好了,价钱也上去了。菜农们每天在大棚里侍弄蔬菜,干得十分起劲儿,一张张挂着汗珠的脸上满是笑意。
一个品牌:农产品走上“高端”路线
“农村天地广阔,大有作为。”这是张金海一门心思带着村民向土地要效益的底气。天然、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大家都喜欢,所以桑峨村大棚的蔬菜不愁卖。但怎么才能卖出名堂来呢?张金海琢磨出了一个法子:打造自己的品牌!
其实严格来说,这个法子不是琢磨出来的,是张金海拉着蔬菜一趟趟上北京、跑上海学来的。“在农贸市场称斤卖和在超市贴上标签论个卖,或者再加工一下,价格完全不一样。”张金海还算了一笔账,“辣椒一斤两块五,做成辣椒酱一瓶最起码能卖十块钱。”
于是,以地标为名的“桑峨蔬菜”开始闯市场,小米、辣椒酱、西红柿酱、野菜、苹果干等农副产品的销售让村民们又多了一个增收渠道。
“就拿西红柿来说,小的做酱,大的包装好运到大城市论个卖。”以“精”为准,让蔬菜走上“高端”路线,这是张金海的下一个目标。上个月,村里发动大家自愿报名免费出去学习,“我想带大家去看看,让大家明白只要你有想法,有心劲儿,就能挣了钱。”在张金海看来,大家伙儿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有勇气、有信心把“桑峨蔬菜”的品牌叫响亮。
山上有果树,山间有玉米,山下有牡丹园和96座蔬菜大棚,如今的南山已成为村民们心中那座悠然之山,山脚下的村子也已有了新模样……
记者 荀丹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