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60岁以上的村民每天仅需3元钱,就能在村日间照料中心享受一日三餐、休闲娱乐;有劳动能力较贫困的残疾人员再也不用靠家人养活,而是在“希望农场”有机农业生产的团队中,“手心朝下”自己动手自食其力;农民统一搬进了移民新村,依托企业,实现了农民向商人、工人、匠人、艺人的转变……这些都是乡宁“村企联合”这一基层党建新模式取得的成效。
众所周知,云丘山是乡宁县集旅游观光、养生度假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乡宁县充分发挥党的统领和引领作用,夯实党建工作基层基础,创新建立以“云丘山村企联合党总支”为代表的“村企联合”基层党组织,以旅游产业促进当地农村脱贫。在关王庙乡党委的领导下,云丘山村企联合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景区发展与农民脱贫融为共同体,谱写了一篇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和谐文章。
建移民新村、让农民家门口就业创业促脱贫
云丘山村企联合党总支下辖云丘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关王庙大河村和坂尔上村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9人,由云丘山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担任党总支书记。自2012年9月成立以来,以云丘山旅游开发公司为依托,先后投资2800余万元,搬迁安置村民,为周边搬迁户167户、745人修建了移民新村191套,房屋1098间。其中,建成塔尔坡移民新村,上下两层小院64套居民房;西红花坪移民新村12套;康家坪新村48套;大河居民楼36套,并投资120万元,硬化大河、东红花坪、西红花坪3个自然村的街巷。公司优先吸收当地村民和贫困户在安保队、生产队、绿化队、机械队、客房餐饮及其他岗位就业,通过安排就业促脱贫,人均月收入达到近2000元,实现了本地农民向商人、工人、匠人、艺人的转变。同时,公司还免费在塔尔坡古村给村民提供商铺平台、统一管理,引导当地村民实现自主创业,鼓励当地村民结合自身优势开发旅社、农家乐等产业,农民自己当起了“小老板”,有105名村民在景区实现合作共赢,人均月收入达到2500余元,共带动贫困户65户76人……
正如关王庙乡党委书记宋达颖所说,自从这个村企联合党总支成立后,景区与村民的矛盾没有了,景区在规划与建设的同时,充分为当地农村及村民的脱贫致富着想;村民们也把景区当做自己的家,积极支持景区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景区的发展壮大,当地及周边农民的观念变了、居住环境变了、生产经营方式变了、生活质量变了……
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让农民变股民促脱贫
云丘山村企联合党总支带头成立了由382名股东组成的上河优质粮食种植专业农业生产合作社,以413元/亩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范围涉及尉庄乡、关王庙乡2个乡镇4个村委17个自然村900余户人6000多亩土地,用于集体化种植经营和退耕还林,90%以上的农民变成了股民。年龄50岁以上农民可入社参加农业生产,日工资80元,同时给付农户亩均250公斤小麦当年市场保护价款。今年与台湾团队签订了“有机农业”实施协议,主要用于种植有机小麦、玉米、杂粮等农作物,对流转的土地和农户自有的土地实现连片耕种、机械化作业。目前,已建成1000平方米的大棚两座,打造育苗基地1000平方米。
点滴实事普惠村民,让民生得保障
在大河村,党总支牵头建立了日间照料中心,接纳周边村里60岁以上的村民,有效解决村民老无所养的困境。每位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每天仅需3元钱,不仅一日三餐有量有质,而且还能在一起娱乐,打打牌、聊聊天、下下棋……每天的生活有滋有味。76岁的大河村村民李管管就是其中的一位老人,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村里的年轻人白天都忙着打工,老年人来到这里,吃饭生活有人照顾,还能一起说话、打牌,每天在这里过得挺开心。“一天3元,老人生活怎么来保障?”厨师张晋龙解开了这个疑问,村企联合党总支依托云丘山旅游开发公司,对这里的30多位老人进行补贴,保证每一位老人在照料中心吃饱吃好,一年下来补贴将近20万元。
这些只是村企联合党总支为村民办的其中一件实事,依托云丘山旅游开发公司,每年还为大河村、坂尔上村1800余人缴纳新农合医疗保险25万余元;投资120万元对大河村小学进行了扩建,并安装了20台电脑;关心、奖励贫困学子,每年对村里考上大专、本科院校的学生每人奖1000元、3000元,考入乡宁高中的学生每人奖500元,一件件惠民实事,实现了村企和谐发展。
“手心翻转”播爱心,让残疾人加入团队、自食其力
云丘山村企联合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带动作用,由一名党总支副书记总体负责,引进“手心翻转、希望农场”项目,吸纳乡宁周边有劳动能力的较贫困的残疾人员加入到有机农业生产团队,做简单的生产工作。希望农场负责人冯杰敏介绍,农场采取景区旅游+有机农业的方式,吸纳周边残疾人员,由台湾团队专家进行现场授课,在党员和爱心员工的带动和帮助下,实现残疾人员由原来的靠家人养活到自己动手的转变。目前,已建有一个有机大棚和种植园,已吸纳贫困残疾人员4名,每月由景区给他们每人发放1200元工资。随后,农场还将扩建种植大棚和园区,以吸纳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员,解决贫困残疾家庭的负担。
记者 张玉萍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