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鼓”又称年鼓,在乡宁叫“花鼓”,用“腊鼓”一名,旨在说明豁都鼓文化习俗的古老。豁都峪西红峪村,自古隶乡宁,当属“鄂山”。豁都峪每至腊月廿八到正月廿八,各个村子里敲锣鼓、转村院。
“腊”在古代称作“腊祭”。其起源甚早,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酬报天地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腊祭,以报天地”。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宴。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制腊肉、采购年货,腊祭成了“年节”的象征。关于豁都峪西红峪腊鼓的源头,从腊鼓传人赵宏科师傅的打扮,尚保留《荆楚岁时记》说的: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西红峪花鼓(腊鼓)的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期。《易系辞》有“鼓之以雷霆”之说。而敲击鼓皮时鼓皮的鼓动与生物拱破泥土、破开皮壳的现象相联系,便有了“鼓动”一词的含意。所以,鼓在华夏农耕民族的心目中,就成了激发农事活圣物,鼓声就成了激动、激发、鼓足精神力量的助威声,催促春天到来的呐喊声。
“腊鼓”这一本来作为农事节点标志、适时传播农事知识的文化载体,在巫术笼罩下的古代,其艺术形式不可能不与人们的厌胜心理相结合。而在乡宁的豁都峪随着社会文明的脚步发展到今天,它已成了推进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传承历史文化、活跃人民生活的艺术形式。
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