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有着丰厚的乡土文化艺术底蕴。在种类繁多、花样别致、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间社火艺术中,有一个男女群体跑马表演艺术项目,它就是誉满神山、闻名全市的马家山“夹马”。是马非马活像马,扬鞭策马向前进”,正是马家山“夹马”的真实写照,它给人尤为一种马不停蹄、催人奋进、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马家山“夹马”源于清末,兴于民初,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
马家山近邻煤窑的几个村的人们,除种庄稼外,主要从事用骡马驮煤、以卖炭贩煤搞副业为主来养家糊口。久而久之,这帮人在马背上生活,自然就学会了骑马,同时借鉴了外地骑毛驴回娘家这种节目的表演形式,构思创造了跑“夹马”。他们用红土泥雕塑成马头、马身、马尾形象,然后用面浆糊、皮胶水将麻纸裱糊上数十层,半干后把泥取出,糊上腻子,制成初胚,待胚干透后打磨好,再涂上黑、白、红、黄、青、棕等颜色的油漆,并化妆好,制作工序即成。
马家山“夹马”由此在劳动的实践中诞生了,这是他们的发明创造,不仅全县没有,而且全国也实为罕见,其后百年艺术生涯沿袭流传至今。
传统的“夹马”表演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以跑马为主,在跑马的过程中不断变换队形。如:跑剪子花、盘枣花、拧螺丝等,同时还有双开门,摆八字、变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再者还有排字。
“夹马”是浮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明创作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从艺术上来讲它虽然粗犷、热烈、简单,但是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文化服务于人民大众,又与民俗紧紧相连,它将伴随着人民的劳动和生活,薪火相传,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