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俗称“拐子”,是浮山县较为普及的一种传统舞蹈,特别是“文高跷”(也叫“响铃高跷”)和“武高跷”在临汾是较为独特的一种传统舞蹈。
“高跷”的起源很早。《列子 说符篇》有“宋兰子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的描述。在汉、六朝的百戏里叫《跷伎》,在宋代叫“踏跷”,自清以来才叫“高跷”。“文高跷”唐时即有,每年正月都要到“天圣宫”去闹红火。后来根据历代艺人的不同师承和各自创新,便形成了文、武两个流派。武高跷”,传说在明代就已出现,传下来的表演节目有“吕洞宾戏牡丹”西黄庄”西游记”等。每年春节,庙会的前半月,人们就开始训练踩“拐子”。踩的不好的人,表演时不准上场。合格的就穿上彩衣彩裤进行串村表演。就这样“武高跷”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高跷”这一民间艺术也在不断提高,队伍由原来的十余人,发展到五十人到近百人,内容日益丰富,表演技巧不断提高,出现了“过仙桥”“朝天蹬”跌八叉”跳桌子”跳双櫈”端腿跳”等高难动作。到清末民初,因受浮山农民英雄陈彩彰起义的影响,高跷中又增加了武术色彩。抗日战争时期,一些老艺人对“高跷”进行了改革提高,增加了许多符合当时形式的进步内容,如“操兵”上炮楼”攻碉堡”等。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浮山县又涌现出许多由3至5岁的儿童组成的高跷队,队伍多达一百多人。又是一种新的普及与发展。
浮山“高跷”是浮山众多民间传统舞蹈中优秀遗产之一,在新时期为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新人新事新风尚,为推进、活跃和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继承民间艺术具有一定不可估量的作用。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