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武狮舞》是张庄乡东郭村具有特色的民间传统舞蹈,至清末明初以来,历史悠久,是浮山县独一无二的优秀民间传统舞蹈。主要分布于浮山县张庄乡东郭村一带。
汉代,是我国百戏的繁荣时期,民间的歌舞活动相当普及。
特别是在唐、宋、辽金元时期。浮山县贯里村《天圣宫》(建于唐武德二年),有唐代“宫廷乐舞”石刻图,刻在八角形石柱上,图高三十厘米,每边宽十五厘米,柱身八面各刻有乐舞伎一人,其中有一舞伎在氍毹之上漫舞,双手挥动,两脚踏跳,舞姿翩迁。其他七人为之伴奏,有弹琵琶的、敲大鼓的、击歇鼓的、吹笛子、吹笙以及拍夹板的。
据《浮山县志》载:六月十三日”,梁村浮山神庙,七月七日北天坛,器乐十日天圣宫,七月念二日婆婆庙会,以及圣王庙等,各有多社轮流迎神,至前后社交接招待,备尽其礼,迎神用锣鼓、旗伞外,并有扮乡傩、抬阁故事,往迎之者,以天圣宫二十八社为最焉。
浮山县《武狮舞》,从产生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流传极为广泛。它为宣传和发扬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新时期为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民族精神等诸多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对进一步推动、发展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立文化强市,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和艺术价值。
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