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花鼓是一种民族化、大众化、区域性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具有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特征,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分布于襄汾县南贾镇大柴村周边的荀董、西尉、东张、固县、大张、连村、柴寺、陈郭等村。
大柴花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民间艺苑的一支奇葩。据考,大柴花鼓源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在《刘氏家书》中早就有“大柴里花鼓盖太平”的记载。汾城县,古称太平县。何谓大柴里?俗语云:一里管三村。”事实上,在明清时期,一里可管辖多达六、七个自然村。查阅清《太平县志·疆域图》可见:大柴周边的荀董、东张、西尉、中尉、下尉,都在大柴里的辖区之内。“大柴花鼓盖太平”一句话的意思是:大柴里的花鼓在汾城县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明清时期,大柴花鼓所使用的苏鼓、苏锣、苏,都是从苏州专程远道购置的;截至今日,北大柴村同乐会还保存着一个“苏州花鼓”,足以佐证大柴花鼓的古老文明。
大柴花鼓铿锵有力、节奏明快:高潮处如洪涛出谷、一泻千里;低缓处似溪流蜿蜒、潺潺有声。其《曲谱》是从“四锤子”起,接着是“流水”轩门子”鱼钻沙”,最后,以“五锤子”结束;起承转合完美无瑕。已故的柴富成老人的花鼓表演,在河西一带极负盛名,被广大父老乡亲誉为“花鼓泰斗”,柴富成老人能一人打五个鼓子,且鼓点规范、节奏鲜明,堪称“河西一绝”。
大柴花鼓是民间社火中的一枝奇葩,是春节期间民间群众文艺表演的重头戏。它丰富了城乡社火的内容,也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具有汉民族传统打击乐特征的街巷文化表演形式。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