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上收获希望和喜悦
——访曲沃县里村镇安定村种粮大户刘存玲夫妇
临汾新闻网讯 又到三夏收获季,曲沃县里村镇安定村种粮大户刘存玲夫妇种植的200多亩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6月10日,记者见到了正在地头“巡视”的刘存玲夫妇。马上就要收麦了,他们每天都会来地里观察,选择最佳收割时间。蔚蓝的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向主人汇报着丰收的喜讯。妻子刘存玲脸上挂满喜悦,她指着远方说:“这一片有160多亩,种的是‘晋麦22’,这个新品种抗旱、抗冻,三年了,‘表现’很好。种田人都说‘羊马年,好种田’,今年是羊年,风调雨顺,估计每亩能‘打’1200斤上下。”丈夫吴华走进麦田,摘下一个麦穗搓出麦粒,又掐了一掐说:“麦粒还不够干,像今天这么晴的天气,还得再晒两天才能收割。”目前,刘存玲夫妇种植的小麦品种有山农20、晋麦22、良星99,规模已达240多亩,分散在三个区域,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连成一大片,那样更便于管理和机械化作业。
谈及这些年种地的经历,刘存玲感慨颇多。“种地是个低收入、低回报的行业,现在的农民都不愿意种地,这是个赔钱的事,外出打工一年咋着不挣三五万元。种一亩地,种子、化肥、农药、浇地、除草、收割等等,成本划下来至少得700元,一斤麦子1块钱,咋赚钱,只有大规模种植才会有效益。”多年来,因为要照顾家中老人和读书的孩子,夫妻二人就没有出去打工,一直坚守着土地。“和土地打交道几十年,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现在国家政策好,种粮有直补,购买农资也有补贴,只要愿意付出,等种植规模大了,我相信地里也能掏出‘金子’”。
“庄稼不会‘团’人,下多大工夫产多大效益,种地也要懂管理,一点儿也马虎不得。”起初,刘存玲选择在县种子公司购买种子,发现不适宜本地土壤,产量低。后又通过农资服务站介绍引入新品种。先行试种,品质好才开始大面积种植。好品种未必能高产,如何精耕细作更是一门学问。“翻土、播种不精细,节气把握不准都会影响产量。”几年前,他们家没有机器设备,种庄稼都是雇人雇机器,但总有人投机取巧,导致粮食产量上不去。“该花的钱都花了,可是没效益。庄稼(耽搁)一季子,人(耽搁)是一辈子。一亩地少打200斤,感觉不出来,可效益就在这二百来斤上。”沮丧之余,夫妻二人决定贷款购买机器设备,他们先后投入30多万元购买了东方红954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除了满足自家耕种外,还能出去挣钱。“说实话,这些机器设备不是‘买’下的,而是‘气’下的。现在,种庄稼的每个环节我们都紧盯着、把好关,这样才能出效益。”刘存玲说。
交谈中,刘存玲时不时就会说出几句农谚,谈到浇地,比如“井水不如河水,河水不如雨水。”;聊到收割,比如“家里(晒)三天,比不上地里(晒)一天。”……她说:“老祖先传下来的经验就是科学规律,太准了,不服不行。老百姓种地也讲‘天时地利人和’,缺了哪一样都不行。”
如今的种田,不光能吃苦,还要懂科学,有新思维。年轻时当过小学教师的刘存玲,勤奋好学,做事认真,对待土地也是毫不含糊。为了提高种植水平,她没少下工夫,大田里积累经验,外出考察“取经”。2013年7月,去西安参加农业高峰论坛;2014年5月,参加山东寿光的菜博会;2014年11月,县里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她也积极报名学习,还把山西农大的专家邀请到田间地头,采集土地样本,配制专门的肥料。“缺什么补什么,就和养孩子一样。”她笑着说。平日里,她和丈夫经常登录中国农合网、中国农业网学习,还订阅了微信公众号,关注栽培技术,防治病虫害、农业管理等内容。一点一滴的努力,让土地逐渐产生了效益,让他们步履坚实地走上了新型职业农民的道路。
近三年,夫妻二人在种地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深受村里人信赖,大家纷纷把土地交给他们打理。2012年6月成立合作社之时,全村338户只有13户加入,如今已有110户,流转的土地也从90亩增加到240多亩。“今年麦收之后,大概还有100多亩土地要流转过来,规模达到五六百亩才会有大的收益。我们才40来岁,还能干不少年,未来,我希望种地是一份让人看得起,甚至让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民们也能在田野上收获希望和喜悦。”(陈华)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