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李媛)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的今天,不少与养生健康密切联系的产品也悄然走俏,许多人把美味的薯片换成阿胶枣,可乐换成凉茶,巧克力换成龟苓膏……于是“中药零食”应运而生。
走进超市,姜糖、阿胶枣、龟苓膏、凉茶等各种“中药零食”琳琅满目。夏季气候干燥,容易上火,“中药零食”更是成为办公一族新宠。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加零食,看上去是美味和保健兼得,它真的可以不节制的使用吗?专家指出,所有中药都有不适宜食用的人群,盲目地用“中药零食”替代普通食物,反而会给人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现象:败火小吃”受热捧
在市区多家超市中,记者看到许多来购买含中药成分的阿胶枣、龟苓膏、茯苓饼、酸梅汁等的年轻人。“我是一个爱吃零食的人,夏天到了,自然要找一些适合夏天的零食。”上班族杨小姐说,天气炎热,胃口不好,平时爱吃的那些巧克力和饼干仿佛也失去了吸引力,“后来在超市里看到了龟苓膏,既能当零食吃还能清热去火。”从此,杨小姐在夏天就会特别留意龟苓膏之类的“中药零食”,普通的饮料换成了凉茶或者酸梅汤,饼干巧克力也换成龟苓膏和阿胶枣。
杨小姐认为,吃“中药零食”既满足了自己的食欲,同时还是在炎炎夏日“进补”的一种方法,算得上是“两全其美”。
记者发现,“中药零食”不仅在超市走俏,而且在药店也“独霸一方”。在市区多家药店,各种花卉茶、靓肤茶摆满了货架,相较于凉茶,中药饮片种类更是繁多,有金银花、菊花、荷叶、甘草、决明子、当归等十几种。
调查:中药零食”不同于保健食品
记者在“中药零食”的包装上看到,龟苓膏的配料包括茯苓、蒲公英、草龟等,凉茶则包括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等,所有的产品均称自己“老少皆宜”,没有任何有关不适宜人群的内容。而受访的许多市民也并不知道食用这些“中药零食”的禁忌,只是觉得食品本身有益,吃了也不会有坏作用。
事实上,“中药零食”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药品或保健品。“中药零食”是一种特殊的食品,而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般商店所销售的“中药零食”的食品说明大都会列出主要的中药成分,但最为关键的成分含量及非适应人群却没有被明确标出,这也是它不等同于保健品的地方:我国保健食品相关条例明文规定,保健食品必须要标清保健作用、适宜人群、食用方法以及适宜的食用量等。
专家:败火”过头可能适得其反
王大夫说,“中药零食”具有药理功效,不能随便吃,否则同样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建议市民最好在了解自己的体质后,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零食”,以免对身体造成影响。
张大夫说,“中药零食”作为一种食品,客观上来讲是对人体有益的,但市民在购买、使用时也要“因人而异”。俗话说,缺啥补啥,若身体不缺乏某种营养成分,而你还在拼命摄入,只会适得其反。“对于气虚或血虚体质的人群,经常吃些阿胶枣还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大枣虽好,也不要多食,尤其是胃热及消化不良者一定要少食;龟苓膏具有清热解毒、滋阴补肾、清除暗疮、润肠通便的功效,但龟苓膏偏于寒凉,一般胃寒和脾胃虚弱的人还是少吃为好,孕妇和月经期女性也不宜多吃;凉茶虽有助于缓解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大便干结等症状,但凉茶终究还是中药性质比较‘浓’的茶饮料,不能拿来当水喝,手脚容易冰凉、胃寒、阳虚、大便经常偏稀的人尽量少喝凉茶,以免加重原有症状;茯苓饼有助于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预防感冒等,血糖偏高者最好少食或不食,消化不良者也不应多食;薄荷糖可以清咽利喉、去除异味,但是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酸梅汤不仅能消暑、驱除疲劳,还能止痢断疟,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但发热及肠炎初期的患者以及生理期的女性、产前产后的孕妇则不宜饮用;黑芝麻糊有润脏美肤的功效,而慢性肠炎及腹泻者却要远离它。”张大夫也提醒市民在选择“中药零食”时注意这些药理。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