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会在临汾召开

2015-09-28 16:10: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范韶华)9月22日至23日,全省保护性耕作暨深松技术培训会在我市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市和我市各县(市、区)农机局分管负责人、业务骨干,全市承担2015年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项目的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代表共计130余人深入到尧都区县底镇城隍村国家保护性耕作试验区实地观看机具展示与作业演示,旨在通过典型示范引路,提高保护性耕作及深松技术实施效果,促进保护性耕作及农机深松健康发展。    

    尧都区县底镇城隍保护性耕作试验区,是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经历了二十多年旱地小麦免耕播种和传统耕作播种对比试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我市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从1992年开始试验示范,到2014年年底,实施范围涉及全市16个县(市、区),实施面积达到了280余万亩,约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实施过程中,我市积极引进、研发、购置和发展配套农机具达到2万余台(件)。主要技术模式:旱地以小麦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或秸秆覆盖还田+少耕播种为主;水地以小麦秸秆留高茬覆盖还田+免耕播种玉米,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少耕播种小麦为主;生产作业服务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主体;技术推广、技术服务以县级农机技术人员为主。全市保护性耕作平均增产粮食10%左右,降低生产成本20元-30元/亩,节本增效80元-100元/亩。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有效防止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公共安全,节约和利用了资源,而且有效防止了地表土壤裸露,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培肥了地力,年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0.06个百分点,促进了生态农业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最大好处是“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增产。”实践证明,此耕作技术实施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这些技术的培训推广和政策的宣传,将进一步指导帮助广大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技术应用的信心,指明今后发展方向,从而加快我市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规模化、标准化、质量效益提升化的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我市农机化发展整体水平。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