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自古洪洞多好汉。历史上战乱频仍,出于自保或强身,槐乡大地武术传播极为迅速和广泛。作为武术之乡,洪洞历史上豪杰辈出,涌出的武举人、武进士不计其数。
今天,记者带大家认识一位武者郑晓俊。她从小痴迷于武术,曾一年学完五年的武术课程,即包揽多项武术大奖又致力于武术传承,现任洪洞武术协会副主席,是国家武术六段,国家武术指导员、考评员,洪洞通背拳研究员,培养了数千名优秀武术人才。
走进军威武馆,总能看到一位穿白色传统武术服装,留着精干短发的女武者,她动作潇洒且流畅,刚柔并济,拳拳到位,不时发出底气十足的“嘿、嘿”声。这就是郑晓俊平时训练的风采。
舞拳耍棍的“小痴迷”
37年前的夏天,郑晓俊才7岁。在洪洞县龙马乡郑家寨,天儿刚抹黑,村里的街坊们坐在自家门口唠家常。而小孩子们则野马般地疯跑,翻筋斗拿大顶,体力消耗不完绝不回家睡觉。郑晓俊除了和小伙伴们玩耍外,她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跟着父亲练武。扎马步就是她学的第一个基本动作。
性格活泼开朗的郑晓俊爱上了武术,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以至于上了初中,她要辍学上武校,可父母不同意,还告诉她:女孩子学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学武术?从事美发、裁缝也行啊。”那时的郑晓俊被家人视为“倔杆子”音,当地语言),她不仅“明目张胆”的辍学,还“有理霸道”的打工攒钱,最后用省吃俭用的工钱攒学费,“偷偷摸摸”地报了武校。
直到在临汾市武校入学后,郑晓俊才告诉父母。那时,父母只好勉强地答应了,但也为其发愁,女孩子学武术,未来能有什么出路?事实上,这不仅是郑晓俊父母对她的质疑,更是全村人对她的不解。
现在当郑家寨的乡亲们再提到郑晓俊时,个个都竖起大拇指。
遇困难不忘初心
1989年,凭借着扎实的武术基本功,郑晓俊被顺利招进临汾市武校。从上学第一天起,她就跟着了魔一样,早晨同学们还未起床,她便来到训练场开始练基本功。夜晚同学们已躺下睡觉,她又披星戴月练套路。日复一日,艰苦训练,郑晓俊用一年的时间学完了五年的武术课程。她在武术方面的学习成果不仅获得了老师的肯定,也获得父母的认同。此时,父母告诉她:只要你喜欢,那就认真学。”自此,郑晓俊在习武的道路上从没有停歇过。
1991年跟张希贵老师学习形意拳。1998年拜洪洞通背拳第八代传人樊汉武师傅为师,掌握通背拳母拳、九排子(108式)单练及拆招、二十四式套、摆手套、扶手套、下海擒龙套、乱环套、扳手套等十几个套手,还系统地学习了鞭杆、刀、朴刀、九节鞭、三节棍等多种器械。
练武时,脚和硬物之间,就隔着薄薄一层胶鞋底,每一次戳地都会发出啪啪闷响。那时,老师告诉郑晓俊:鞋烂得快,功夫进步也快。”她一周穿坏一双鞋是常有的事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4月,郑晓俊前往霍州参加临汾地区第三届运动会,荣获女子杂软器械、刀术两项第一名;同年10月又在大同参加山西省传统武术比赛,获女子棍术第一名;201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武术运动会,荣获女子刀术第二名,同年11月参加全国农民传统武术大赛荣获女子刀术第一名奖、通背拳第二名。
郑晓俊频繁获奖后并没有骄傲自大,而是更加坚定了继续走传承武术道路的决心。1991年,临汾市武校毕业的郑晓俊被留下担任武术老师。
2001年,她在家乡龙马乡柴家庄创办了一所“青龙山中武当学校”;2006年创办洪洞县少儿武术培训基地,现在更名为军威武馆。
多年来,在武术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郑晓俊从未停歇过。最近两年,郑晓俊经常推荐自己的弟子去参加比赛,而她则专注于关门教学生。
在郑晓俊看来,习武之人讲究的是武德,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真正被称为习武者。“武者必先修其德,慎其行,方可习武也。我在武术前辈们的教诲下,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而后,在我的武术教学过程中,也常以‘欲做事,先做人;欲学武,先修德’的道理,讲给学员听。所以说,武术给我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而更多的是心理的健康。中国的武术博大精深,我要把武术传承下去。”
记者 王隰斌 祁欣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