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民医院:针灸科里的一段段传奇故事

2017-05-17 09:37: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小小银针除病痛

——市人民医院针灸科见闻

  临汾新闻网讯 5月10日早晨,时针刚刚指向8时,市人民医院针灸科里已经有十几位患者在等待了。与往常一样,赵建军、郭梁、李中建三位针灸大夫进行了简单沟通后,便投入了各自的工作。老主任赵建军匆匆赶往住院部查房,郭梁和李中建两位年轻大夫则留在门诊部做针灸前的准备工作。于是,记者也兵分两路,“尾随”他们进了病房。

  63岁老主任 干起活来那么“拼”

  现年63岁的针灸科主任赵建军,是一位退休之后返聘回来的老专家,资历老、技术高,可是一点儿架子也没有,工作上还是那么“拼”。他技术全面,尤其擅长梅花针、毫针、头针疗法,这些对于偏瘫、肢体麻木、面瘫、坐骨神经痛等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老主任赵建军巧施梅花针治偏瘫。

  记者跟随他一路小跑来到了住院部10楼9号病房里。64岁的脑梗患者李红英今天的精神头儿不错,一看到他便点头示意。赵建军首先给患者号了号脉,然后从随身携带的针盒里拿出几根粗银针,向老人的足三里等几个重要穴位扎了下去,随后又开通了电针仪。看见患者的表情比较轻松,赵建军松了一口气,问家属:“明天还扎呢?要扎我就过来!”家属忙不迭声地回答:“昨天老人的胳膊一动不能动,今天可以挪动了,这说明效果不错,明天还要扎。”

  从9号病房里出来,赵建军历史悠久的“老诺基亚”响了起来。只见他将眼镜摘掉,凑近手机一瞧,原来是另一位患者家属的电话。他一路小跑着下楼到了9楼的一间拐角病房里,72岁的李金计老人正躺在病床上等着他。李金计是一位脑中风患者,嘴歪了,这些日子吃东西一直往外漏。赵建军用手掰开老人的嘴看了看舌苔,又给老人号了号脉,之后在老人的肩部等相关穴位扎了针。他再三叮嘱老人的儿子不要放弃,针灸对于脑中风患者非常必要。老人的儿子感激地说:“老大夫,您真是精准服务啊,梅花针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效果,我代表父亲谢谢您。”

  7楼、8楼、9楼,703、805、911……这一上午,记者跟着赵建军在住院部的病房里上上下下地跑,看了不下二十个病人,不觉气喘吁吁、口干舌燥,可老大夫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问他为何这样“拼”,他说:“一辈子就这点儿特长,年纪大了,还想为病人健康做点儿事。”

  两位年轻大夫 各有“绝活”当一面

  门诊部里,郭梁和李中建两位年轻大夫同样跑进跑出地忙着施针。在他们眼里,只有病人、只有针,分明忘了眼前还有记者默默地“观察”着他们。

郭梁(右)与李中建施温针治神经官能症。

  像往常一样,市区东赵的媳妇红梅今天又带着婆婆准时来扎针了,她把婆婆扶到针灸床边,娴熟地给婆婆脱下了衣服和鞋。郭梁一边给老人扎针一边说:“老人家有福气呀,刚开始我还以为每天陪你来的是你姑娘呢。”儿媳妇红梅有点儿不好意思:“不是我一方面好,我生孩子的时候,我婆婆对我也可好呢。”今天施的针里有温针,不一会儿,艾草的香味就在针灸室里弥漫开来。郭梁走开了,红梅给记者讲起了婆婆的病情:婆婆今年66岁了,今年春上不幸得了脑出血,刚开始半个身子都不能动弹,在这里针灸了两个疗程后,病情一天天好了起来,现在已经能扶着桌子绕几圈了,让全家人都看到了希望。在另一张床上,一位患者家属夸郭梁治疗“缠腰火带”那可是一绝。原来,郭梁曾接诊过市区一位78岁的患者,患带状 疱疹后神经疼,就是俗话说的“缠腰火带”。患者来就诊的时候神情沮丧,说每天大把大把的止疼药快把人吃死了。郭梁为他实施了毫火针加艾灸疗法,一个疗程下来,患者服用的止疼药逐渐减少,两个疗程下来,患者就把止疼药完全丢弃了。至今,患者家属都对郭梁感激不尽。

  来针灸的患者越来越多,将近10点的时候,20多张床位上已经躺满了人。蒲县乔家湾的一对夫妻陪着自己17岁的儿子今天来扎针,孩子在校运动会上扭伤了胳膊,慕名来这里实施小针刀治疗。小针刀是李中建的长项,今年正月的时候,他就曾成功地用小针刀治愈了一例疑难杂症。新华中学一位19岁的高二女学生,在校打完篮球回家写作业的时候感觉手和胳膊疼,后来越来越重,最后竟写不成字了。家长带孩子到骨科检查,以为孩子伤着了骨头,可检查拍片子显示一切正常。后来家长带孩子来到了市医院针灸科,李中建为孩子做了细心的检查,发现孩子的天宗、肩贞、臂臑等穴位有疼痛点,便使出自己擅长的小针刀为孩子的穴位进行剥离松解黏连。一次针灸,孩子的疼痛解决了一大半,三次以后孩子痊愈,当天晚上就能正常写作业了,家长喜出望外。

  小小针灸科 传奇故事常流出

  市人民医院针灸科1992年4月独立设科,是我市成立最早、最有影响力的针灸专科。科里现有6名大夫,其中主治医师4人、硕士学位2人。本来人就少,前段时间又有3名大夫外出学习,搞得现在只剩下了3个人,周六、周日都不敢休息,忙得跟陀螺似的。

  快12点半的时候,老主任赵建军查房回来了,此时科里的针灸床上空闲下来。记者跟着3位大夫去医院的餐厅吃饭,在餐厅二楼的楼梯上,已经用完餐的医护人员和他们打着招呼:“怎么今天又是这么迟呢?已经没有什么吃的了……”果然,打饭的时候,大师傅说:“米汤都是稠的了,烩菜给你刮个底底吧。”赵建军笑呵呵地说:“底底就底底吧,有底底吃已经不错了。”

  三人中午都不回去,怎么休息一会儿呢?三人都笑了:“咱们针灸科就有这个便利条件,可以在针灸床上眯一小会儿。”是的,只能眯一小会儿,现在已经1点多了,下午2点的时候,还有几位女士约好要来享受针灸美容。不说不知道,原来针灸美容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去年,市区有一位女士来到针灸科,一眼就能看出她患有单纯性肥胖。为了减肥这个事,女士这些年没少吃药、挨饿、上当受骗,几乎遭尽了罪,在网上查到针灸可以减肥,想最后再试一次。针灸科为这位女士采用了套管针进行穴位埋线,一个月不到就成功减下了3.5公斤。女士减肥成功后,感慨地说:“谢谢你们让我重新捡回来自信。”这个故事传出去以后,来针灸减肥的女性因此络绎不绝。

  实在不想再打扰三位大夫这点休息时间了,记者悄悄离开了针灸科。恰在此时,挂在墙上的一幅“墨宝”映入记者眼帘,是我市书法家王天平应患者的要求为针灸科书写的一幅狂草:疾除指下从容起,八法飞腾追古贤。

  记者 景秀红 郭璞 刘晚 文/图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