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8月23日下午5点半,市区莲花池巷集华小区门房的李师傅一如往常地坐在小区门口乘凉,等待清运队三轮电瓶收集车的到来。“小三轮车开始挨家挨户收垃圾以后,对面闹心的垃圾站被撤了,周围环境变好了,乘凉聊天舒坦多了。”李师傅说,集华小区原先正对着垃圾站,一到夏天臭味熏天,经常是蚊虫乱飞、猫狗乱窜,非常影响周围的居民,“今年5月开始,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小三轮车不管刮风下雨,阴天日晒都会按时按点来收垃圾,街道比原来干净了许多。”
5月7日起,三轮电瓶收集车遍布我市街头巷尾,对旧城区所有小街小巷生活垃圾进行定时、巡回上门收集,由此结束了小街小巷延续数年通过露天垃圾站收纳垃圾的陈旧收集方式,“垃圾不落地”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藏在歌声中的默契
每当熟悉的《环卫工人之歌》响起,街巷里居住的居民便陆陆续续出门倾倒垃圾,好像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些不适应,时间久了就跟条件反射似的,慢慢接受了这种方式。”市民徐菁说,“我们家离垃圾站有段距离,环卫人员上门回收垃圾对我来说节省了在路上的时间,带来了很多方便,挺好的。”手提垃圾袋的男人在扔垃圾的途中顺手捡起散落在地下的纸袋,扎着双马尾的小姑娘规规矩矩地把垃圾丢进垃圾车,耳朵不太好的老太太把垃圾整理好站在门口等着环卫人员……从蹦蹦跳跳的孩童到步履蹒跚的老人,百余天的时间里,他们都把“垃圾不落地”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荣耀。
“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老百姓的心态。”市环卫局清运中心三中队副队长景风兰说,“大家都想努力守护这个干净的家园,没有人愿意去当这个‘破坏者’。相比于环境的变化,保护环境意识的觉醒更加重要、更加长远。”
回荡在小巷里的温情
“哔——哔——”和着音乐声,哨声回荡在莲花池小巷里。“这个巷子居民住得比较分散,怕有人听不到音乐声,所以配合哨声提醒他们。”83号三轮电瓶收集车的收集司机赵建丽说。看到手提垃圾比较多的居民,赵建丽就跑上前去帮忙分担,碰到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她总会上门服务……“我们团队每个人都这样,这项工作其实也是一项便民服务,这些都是应该做的。”赵建丽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我们是收集司机,也是垃圾管理者,更是老百姓生活的服务者。”
300余封感谢信、30余面锦旗是对这项工作最大的肯定,市民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真挚的情感。水车巷135号居民任芙蓉在感谢信中提到,“不论下雨、日晒,环卫工人和管理员天天准时收集垃圾,居民们都看在眼里,他们都辛苦了,自从有了他们,这个巷子真正干净了。”
“风雨无阻”“责任心”“环境对比”……“5月23日,东赵南十三巷住户”“5月29日,平阳南街鸿飞巷全体居民”“5月30日,平阳南街平行巷韩风玲”“5月31日,姚家胡同全体居民”……一组组关键词、一个个落款都是环境改变的真实写照,印证着小巷里的温情故事……
守护一方“净土”的探索
小街小巷垃圾站点“脏、乱、差、臭”一直以来都是环卫工作的“疑难杂症”。“去年7月,我们在垃圾站点设立了专门的管理员,试图统一居民倾倒垃圾的时间,规范管理,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小街小巷的整体环境。”市环卫局宣教科科长乔丽说:“去年年底,结合我市环境卫生大整治的契机,环卫局的领导班子以鼓楼南北街为试点,购置了两辆三轮电瓶垃圾收集车对散户垃圾进行收集,效果还不错,就考虑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市环卫局积极创新思路,将垃圾不落地工作进一步向小街小巷延伸,根据定街道、定时间、定车辆、定人员、定任务的工作要求,对市区88条小街小巷居民生活垃圾实行巡回上门收集,对市区环境卫生进行整治。
“首先是上门宣传‘垃圾不落地’这个方案,得到了绝大部分居民认可后,就开始用三轮电瓶垃圾收集车收集垃圾,循序渐进地拆除垃圾站,让居民逐渐适应新的垃圾处理方式。”乔丽介绍说:“我们不断摸索收集车在哪个位置停留、停留的时间等来确定最能方便居民的方案,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车辆和线路。”
截至目前,我市共购置了90辆三轮电瓶垃圾收集车,对市区489条小街小巷居民生活垃圾全部实行每日6∶30—10∶00、17∶30—21∶00两个时段的巡回上门收集,每日14∶00—17∶00小街小巷人工巡回捡拾保洁作业,实现了市区生活“垃圾不落地”无缝隙、全覆盖,开启了我市环境卫生历史新纪元。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