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临汾土话:婆媳之间的“误会”

2017-09-25 21:21: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采访中,总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中有人说普通话,有人操方言。普通话交流清晰、明朗,方言表达则多了那么几分亲近。不断穿梭于方言与普通话的环境中,久而久之,难免让人将二者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记者发现,由于地域差别、语音演变、发音差异,即使是同一座城市,语言也都有所不同。

    由于方言词汇只在口语中流传,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词义延伸了,口语脱离了文字,词义跑偏了轨道,所以许多方言词汇很难辨识,也很难诠释。要识其字、明其义、知其来历,大有考证的必要。于是,我陆续收集了一部分本地的方言词汇,很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在对方言和土话的采访中,有人说,因为方言土,所以全国都在推广、普及普通话。

    其实,方言不存在土与不土的问题。

    方言代表了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与传承,体现了一方的人文风俗和历史底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嘛。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方言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大力发扬普通话呢?之所以要大力普及普通话,是因为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而今天本报推出的《趣谈临汾土话》也绝非要与普通话一争高下,只为触动你心底的那一抹回忆,那一种乡情。

    今天采集的这篇土话对比,来源于朋友与她婆婆之间的对话,虽然同为临汾人,但由于地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闹出了不少笑话。用朋友的话说,这倒无意中给生活添了一剂调味品。

    记者亢亚莉


生活事例

    对话形式的眼下正是玉米收获的季节,市场上的新鲜玉米很多,在玉米买回家的同时,对于玉米的称呼带来的笑话也来了。

    朋友:妈,我买了两个“䄻黍(tao-fu)”,今晚不用熬米汤啦,就煮这个吃。

    婆婆:在哪儿买的“高粱”呢?朋友:……你看,就是这个。

    婆婆看到实物后,不由地笑了起来。

    原来,在临汾河东高粱说为䄻黍,玉米叫做棒子。

    而在蒲县黑龙关玉米说为䄻黍,把高粱称为红䄻黍。

    朗诵形式的时下,央视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试想,如果出现一部方言版的《朗读者》会是什么效果呢?首先,在此声明一下,普通话与方言对比,绝没有诋毁其中任何一方的意思,只为增进感情,提升乐趣。

    周星驰的喜剧作品,一度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其中有一个精彩桥段,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不妨让我们大家用方言朗读起来。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能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方言版:头哩,有也可好地缘分(yanfen)放(fo)到我跟前,我没(mu)在乎,等(den)我失去(mu+lou)地时候我才开始后悔,人一辈子最不好过的事儿就(qiu)是(si)这吧。

    要是(si)老天(老天爷ya)能给我再来(lei)一回机会,我要和那个(wei+ye)女子说三个字(san+ye+ci+):我爱你。

    要是非要在(cai)这份(zhe+ye+)爱上(she)加(ye)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因方言闹的笑话曾在天津一所大学上学的临汾学生张三(化名)回忆说,大二的一个周末,班上组织了一次特别有趣的讲方言晚会,由于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每一种方言听上去都别有韵味。张三也自然免不了作为山西代表发言。在同学们的再三要求下,张三开口了。

    张三说:山西话的种类特别多,有的都听不懂,更别说会说了,我就说一段我们临汾的土话吧。”“我(e)说(fo)不说(fo)不说(fo),你们就(qiu)要我(e)说(fo),我(e)说(fo)了(liu)吧,你们能听懂(tieha)呀!”全场同学听后,面面相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张三用普通话译述一遍后,大家哄堂大笑。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