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家人今何在?

2014-05-12 21:42: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在吕梁山脉,紫荆山下有一泉,当地人称为玉泉,也不知哪朝哪代山下建成一座玉泉寺,在寺的下方还有一个叫‘环珠’的村庄。”这是4月下旬隰县文联副主席、作家王军在蒲县笔会对该村的描述。王军说2012年,对环珠进村的必经之路进行改造时发现了一些棺木,棺木上还有些文字记录,当地热心村民经常问他,能不能通过新闻媒体与网络,让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魂归故里。

 

尘封的英烈遗骨

 

5月5日,正是立夏时节,天空湛蓝。记者如约前往隰县,与作家王军一起吃过午饭后驱车前往环珠村。乡间公路两旁行道树已经泛绿,我们翻山越岭,经北庄村、黑桑村,抵达环珠村。

在进村前,王军便与原环珠村支部书记宋平生取得联系。他今年52岁,也是一个文化爱好者,热心公益事业。

在宋平生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一处山凹,九通石碑整齐排列,有四通石碑没有名字,排在左一的是无名红军战士之墓,石碑落款为“中共隰县县委、隰县人民政府,二O一二年七月。”宋平生指着山包下的窑洞说,村里上年纪的老人都知道这里有烈士的墓碑,只是寥寥无几。2011年他曾向有关部门反映该村有遗存的烈士遗骨,隰县老区促进会也曾进行了调查,2012年对进村道路进行改造时,村中老人提醒施工人员施工时要注意,这里有为共和国牺牲的烈士。

2012年县政府有关部门在清明节进行了实地勘查。当年7月份,在隆隆的机声中,尘封多年的历史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

由于调查无果,政府决定就地掩埋。

 

村里曾经是野战医院

 

77岁的贺月生对村里存有烈士遗骨一事记忆犹新。“那时我也就是10岁左右的娃娃,当时环珠村有20来户人家,全村100来口人。”贺月生说。1946年的冬天,村里来了八路军后勤医院,医院总部设在本村贺来顺家里,重伤员被安置在贺洪斌(音)家与他家的窑洞中。

“这些伤病员是从蒲县方向抬过来的,轻伤员就住在老百姓家,全村的空房、空窑都住的是伤员,医生背着药箱在村子里为伤员进行诊疗,出了东家进西家。”贺月生回忆道。

在贺来顺家门前,一见有伤员抬到院里,贺月生与其他儿童便好奇地爬在窗户上、门缝里向里边看。

到了第二年春天(1947年),医院撤离环珠村,在村南的李圪坨(地名)闲置的窑洞里放了许多棺材。直至1958年,贺月生当了本村的生产队长,向李圪坨派工时,由于棺材放在那里挺吓人,他就组织村民将窑洞洞口封死。慢慢地村民也就把这回事淡忘了。

 

影人保留珍贵资料

 

曾被评为感动隰县先进人物的贺西平也很关心存放的英烈遗骨,2012年7月3日,当他得知环珠村要在当天迁葬烈士,便起了个大早,骑着摩托车到县城找到隰县文联摄影人郝微微。

郝微微听到英烈遗骨要在正午时分下葬,二话没说,放下手中的事情,坐着贺西平的摩托,抄近道向环珠村驶去。20多公里的山路,二人驾驶摩托车仅用了不到40分钟的时间,就赶到了英烈遗骨存放地。

在英烈遗骨存放地,大棺材整齐排放在窑洞外,郝微微与贺西平用小毛刷小心翼翼地清扫棺盖板,当发现有字迹时,他们久久不能平静。

记者在电脑前翻阅郝微微拍摄的影像资料,因头部伤来此,不会说话,四六年十二月三十日牺牲,王天贵家,收信人王天明,详情不知”贝廷有四七年一月六日牺牲”太八团一中三小队机枪班长王铁茂,山西长子三区家,收信人王玉元”十三旅教导队王风华,四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牺牲”太八团二中队五小队排长郭二旺,山西沁源人,四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牺牲”。

有一棺盖上的字迹已无法辩认,但收信人韩天德依然清晰可见,该烈士牺牲于四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在现场整理遗骨时,村民看到这些有名有姓的字迹议论纷纷,也不知道家人是否收到阵亡通知书,他们的家人也一定找他们几十年了。”郝微微说。

在2009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记者采访隰县解放之战时,原隰县宣传部长张瑞元介绍,他还记得数年前在北京彭绍辉将军家翻阅战地日记时的情景,当时彭将军已经去世,他生前的战地日记足有一米多高,其家属正准备将那些战地日记送交军事博物馆收藏。在这些战地日记中,他曾看到四纵队暂驻隰县、黄土、古县、义泉的记录。

王震部队到隰县后,为便于两军军攻隰县城,陈纵(陈赓领导的纵队)指挥部转移到隰县城南10公里的曹城村,与王震部队同住一地,并决定会攻隰县城,由陈赓、王震两位司令员组成联合指挥所统一指挥。

环珠村距离黄土、古县、义泉村不到10公里,从地理位置看是设立野战医院的最佳位置也是最安全的。从彭绍辉将军的日记和牺牲人员籍贯判断,寄存在环珠村的英烈应该是当年陈赓领导的四纵队战士。

采访中,郝微微和王军心情沉重地说,希望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让有名有姓、为国献身的英烈魂归故里,让他们的后人找到自己的先辈是环珠村民的大事,也是他们心中一件重要的事。(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