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甘肃天水师范学院的小杜想上网报考公务员时,竟然发现自己已经被他人报了名。这个消息在其班级里炸了锅,随后班里35名同学里,有28人发现个人信息被盗用。更让他们惊讶的是,找回报名序号后发现,信息被盗的28人中,有20人都“被报考”了同一个单位——“徽县财政局”。随后,学生们向派出所报案处理。
要不是自己有报名公考的心,估计谁也不知道早已“被报名”。全班35人,竟有28人的个人信息被盗用。熟悉公考报名的都知道,这些个人信息绝非姓名加身份证号那么简单,毕业院校、报考部门、户籍所在地等一应俱全。那么,这些成套的考生信息,究竟从何而来?众所周知,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均已采用网上报名、网上审核和现场确认的模式,每个报考者只能通过自己的身份证进行报名。
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便利了考生,提高了效率,但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小杜的遭遇并非孤例,早在2011年媒体就报道了浙江省考生小杨因为身份信息被泄露,无法网络报名的新闻。虽然最终这些“被报考”的考生最终都通过官方途径妥善解决了问题,但背后存在的隐患仍让人不寒而栗。
那么如何堵上公考“被报名”的漏洞呢?笔者认为,一则,必须改变身份证信息作为公考报名审核的单一凭证,可以辅以联网学历认证环节,拓宽信息审核渠道。二则,在报考人数适时公布上,官方本是出于惠及考生便利的考虑,但是却成为了一些人投机的空子,因此到底该不该公布报考人数信息,还值得深思。(李媛)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