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一武汉大学生竟为买一部iPnone6而千里迢迢跑到云南边境铤而走险,贩运毒品。无独有偶,一位家境优越的“富二代”海龟,因为投资失败,心理失衡,竟也走上了毒品犯罪之路。
是什么让天之骄子沦为毒品贩子?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促使大学生偏离人生正常航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自我价值观的改变。价值观是影响甚至支配人们行为的最深层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大学生自我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当代大学生都是从课堂走向课堂,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洗礼,心理非常脆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承受着就业竞争与事业危机的压力,观念更新与价值多元的冲击,人际交往中诚与猾的困惑。在重重压力和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某些大学生放弃了高远之志,自我预期下降,对吃喝玩乐的幸福观、金钱万能的价值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迷恋于物质利益与物质享受。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是导致其走上不归之路的导火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刚刚从高中的校园走出,开始接触社会,但对社会的接触又不全面,处于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因此往往不能正常地看待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大学生相处的,一般都是同龄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身份、年龄等相同的人群相处,很容易使个体产生一种“趋同”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在大学生当中,常常演变成为一种攀比、虚荣之心,一旦为了满足此类心理,便滋生出犯罪的念头。当然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促使其产生犯罪欲念的间接原因。
社会大环境是大学生毒品犯罪的催化剂。现代化是社会行为失范之酶,现代化的温室效应滋生出大量的花蕾,其结果是孕育出新的生机物种,其过程则经历着犯罪上升的分娩阵痛。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建设与完善过程之中,新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新旧体制之间的相互摩擦、冲突、交融、分体致使社会诸领域产生形形色色的失范行为。在高等学校这块育人的土壤里,一方面,孕育着大量的“花蕾”,另一方面也滋生着“失范”的根基。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投机暴富、不劳而获、不平等竞争和贫富差距等社会不公现象;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社会腐败现象都给高校对学生实施的正面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使得部分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对大学生进行毒品犯罪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家庭教育功能受挫,家庭不和或成员不完整,放松子女教育等因素带来的恶劣影响容易使大学生心灵创伤、行为恶化和品格污染,最终可能走上毒品犯罪之路。学校在思想政治和法制观念的教育上,工作乏力,内容陈旧老化,方法呆板单调,不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强烈的厌倦感和“逆反”心理;学校管理体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管理力度不够,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与管理的落后和失误与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一定关系。
如何预防和清理大学生毒品犯罪这股祸水,笔者认为,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范对策,不能只是采取“事后处理”模式,这需要全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利用刑法强有力的打击,还需要从道德教育、舆论宣传和家庭影响等诸方面进行教育。(芷梧)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