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网评:由两部抗战剧想到的

2015-08-04 16:02: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距离9月3日纪念日越来越近的当下,抗战剧迎来了热播季。

    媒体报道,抗战剧《燃烧》开始在电视台热播。80后编剧冯骥大胆为该剧加入“海贼王”、圣斗士星矢”等动漫元素,让抗战英雄变身炫酷“全能”战斗士,即使受伤也感觉不到疼痛。冯骥表示,这样做是为了满足80后、90后观众的现代审美,写得太土没人看!由这位大胆编剧的一席话,笔者很自然地联想到近些年充斥荧屏的抗战神剧,穿肠手撕鬼子、手榴弹逆袭炸飞机、女子遭轮奸奋起杀群寇、菜刀杀敌如切瓜、裤裆里藏炸弹……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倘若按那位编剧的逻辑,这些打斗场面花哨、剧情狗血的电视剧本该迎合了观众的现代审美,赢得一片赞誉。但,事实却是吐槽声一片。不难理解其中的原因,因为它违背了科学常识、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剧本缺少打磨,人物缺少刻画,一味依赖电脑特技,过度追求炫目效果。

    抗战历史为文艺作品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文艺作品则可以升华抗战主题,凝聚全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然而,当前的影视剧作品创作趋于功利,无厘头的抗战神剧接二连三地见诸荧屏,不仅无助于传播正能量,相反会因为无视抗战的艰苦卓绝,过度娱乐化而亵渎了其中的英雄先烈。“全能”战斗士容易使人们对日寇暴行无动于衷、对同胞流血牺牲麻木不仁,手撕鬼子的神功、手榴弹炸飞机式的浪漫更容易使青少年一代产生误解。

    相比雷人的《燃烧》,在央视黄金档首播的《东北抗日联军》要土得多。

    这部剧以东北抗联史实为依据,再现了“抗联之父”杨靖宇等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故事,它没有天赐神力,没有盖世神功,唯有冰天雪地、弹尽粮绝之时的艰难周旋。

    得益于对抗联史实的重现、对斗争环境的真实再现,特别是演员在生吞树叶、黑水泥浆中打滚等情节中的精湛表演,使人物角色愈加丰满,使整部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而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抗战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反映抗战主题的文艺作品不是对那段历史的简单复制,更不允许瞎胡闹。那么怎样的抗战剧才是一部好作品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0月中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习近平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相对于抗战神剧,《东北抗日联军》之所以成功大概如此。孙宗林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