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一篇名为《川师大女学生向社会借资200万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帖子在网络上走红。文中,自称川师大毕业的21岁女生樊师贝希望有人能够“支持”她200万元,可以为父母在城里买一套房子+装修+两份社保,目前还没有工作的她承诺将在15年内将贷款还清。(8月4日《天府早报》)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最讲求“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大约是为人子女者的一大遗憾。这位宜宾女孩就是因为想尽孝道,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年迈,又希望他们能够在有生之年享上清福,因而采取发网帖引起舆论关注便不足为奇。
然而,这样的举动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为人子女,尽孝的方式或者说途径有很多,比如说“常回家看看”早在数年前已立法,这说明精神的慰藉远胜于房子+社保式的量化“考核”,物质富足不过是为人子女尽孝的心理诉求。对于父母而言,我们一个问候的电话、一件合身的衣衫、一顿可口的饭菜,就已使他们感到莫大的满足。相反,借钱尽孝式的孝心反而容易使他们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
有孝道之心令人赞许,真正的孝道要靠自己打拼得来,换取他人同情心只会使之矮化。在网络乱象丛生的当下,发帖寻求所谓的“支持”,极易使公众产生不劳而获的猜忌,即便有“15年内还清贷款”的承诺在先也不足以为诚信兜底。毕竟世事纷繁,人心叵测,谁又能担保届时一定能够兑现承诺呢?“以恶心换网红”的评论未免偏狭,却道出了许多人的所思所想。
借钱尽孝,初听起来孝心可嘉,但此举欠妥。孝道难以以实物量化,更不应被裹胁而变成达到某种目的的噱头。归根结底,尽孝,量力而行即可,发乎本心最佳。
(孙宗林)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