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为官要廉,其实,在封建社会皇帝对下属官员也有此等要求,只不过目的不同而已,况且在那种制度下也不可能不出现腐败现象,“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活画出为官之贪的嘴脸。
如果说,封建官员贪财捞钱,那是制度的悲哀、历史的必然的话,那么时至今日,作为共产党人是不是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自觉,并将廉洁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一种常态、一种习惯呢?其实,即使是在封建社会,能自律,并做到“慎独”的,亦并非没有,只是属极个别而已。据记载,有一次,卫灵公与南子闲谈到深夜,听见王宫外有马车驰来,从马车声里听出,车上坐着人。马车到了王宫外,稍停顿一下,便又响了起来,显然马车上的人已经下去。马车走过王宫大门以后,重新又发出沉重的响声,原来马车主人又回到了车上。这时,卫灵公对南子说,马车上的人一定是伯玉。第二天一问,果然不错。南子问其故,卫灵公说,依照规定,坐车的人经过王宫门外要下车步行。当时深更半夜,路上连一个行人都没有,除了像他这样的君子,谁还肯遵守这个规定呢?伯玉事先并不知道卫灵公与南子深夜还在闲谈,可照样一如以往,自觉地遵守规定,其行为是不是已经成了一种常态、一种习惯呢?让廉洁成为为官者的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没有克制,没有理性,没有意志力,那是难以想象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高度的才智根植于高度的受容性、真挚的情感和强大的意志力。”这无疑道出了为官者养成廉洁习惯的真谛。
为官者养成廉洁的习惯,其实是为官者诚信的表现。拒腐防变,清正廉洁,这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准则,这是领导干部对广大群众的承诺,如果谁践踏之、背叛之,谁就是给自己脸上抹黑,谁就是亵渎党的形象。
遵守廉洁规定,任何领导干部都不能有任何借口。不能有任何借口,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它要求我们每个领导干部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党交给的一切任务,绝对不能为自己的不廉乃至腐败行为去寻找借口,即使是看似合理的借口。
有位教育家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首先资本。这种资本是不断增长的,所以它的利息也是人们终身取用不尽的。”为领导干部者若能养成廉洁的习惯,则受益无穷矣。只须提醒的是,习惯是需要约定俗成的,一样的是非观念,一样的美好追求,才能够形成一样的廉洁习惯。一旦有人破坏了这种习惯,哪怕只是极少数,也会引起整支队伍、一个时期廉洁水准的滑坡。为此,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使人人养成廉洁的习惯,绝非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杨丽萍)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