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网评:让劳动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

2015-08-20 10:21: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都要开设劳动技术课,并安排一定时间的劳动实践。此外,意见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意见》出来,众多社会人士拍手称快。

    按理说,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项,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劳动逐渐掉了队,只剩下了德、智、体、美四项。我们的教育理念普遍有所偏差,从家庭到学校都疏忽甚至漠视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的教育和培养。

    家长溺爱舍不得孩子吃苦,孩子在家里四体不勤;学校教育过于重分数而轻素质,校园里劳动课已难觅踪影,甚至连曾经的“勤工俭学”一词都不再被提起。

    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之所以陷入教育部门不得不专门下文刚性倒逼的境地,一来是因为当今学生的身体、劳动素质普遍下降,劳动观念极端淡化,已经到了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境地;二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整个社会没有形成真正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劳动者常常难以获得对称的报酬与足够的尊重,劳动的意义和尊严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被消解。当今的社会更倾向于对所谓“成功”人士的认可和追求,不少年轻人渴望通过耍小聪明、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去获取财富和地位。而对于许多身处基层、踏踏实实坚守本职工作岗位的劳动者而言,他们被认为是没出息、没本事,其劳动本身并不具有激励性,也因此失去了勤劳的自觉。

    现在,有识之士都已经认识到,对劳动者认识不够,没有正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存在价值,这种现象不利于生产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职业多样化的发展。而劳动观念的淡化,势必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除了“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当劳动不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学校、家庭更会失去劳动教育的动力。

    要让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入脑入心,一方面需要国家提倡“劳动者光荣”的理念,用社会公平重塑劳动的自觉,用改革赋予普通人勤劳的动力,充分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只有崇尚劳动真正成为社会公众的共同价值观,劳动教育才有希望成为青少年自觉的行动。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切实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避免把劳动教育形式化,并且创新多样化劳动教育形式;尤其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承担,从洗衣扫地做起培养孩子的劳动自觉和劳动责任。(郭璞)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