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最近听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每月拿2000多元退休金的父亲,为了不委屈上大二的女儿,四处向亲朋好友借钱高达两万余元,当大家质疑费用怎么会如此之高时,这位父亲坦言,两万多元并非全是学费,除了1万出头的学费和生活费外,孩子提出因所学专业需要,必须购置一台照相机和摄像机。因不想让孩子作难,他只好想办法给孩子置办。这才把去年给孩子买手机、笔记本的钱还的差不多,今年又得再借钱给孩子置办新的行头。听到这里,叫人真是觉得“可怜天下父母心”!
相信随着新学期开学的临近,还有很多家长像这位父亲一样,为了孩子上学所需的各项高昂费用而犯难,但不管再难,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倾尽所能地去满足孩子需求,也难怪都说“孩子的钱好挣”。基于此,尽管开支不菲,开学经济”还是受到了众人的热捧。
然而,透过这份热闹,我们却不难发现开学经济最终带给学生和家长的,不仅是血拼过后沉重的额外负担,更有的是一种无奈的浪费。家长会觉得,人家孩子都买,若自家孩子没有,脸上也无光,因此再苦再难也要去满足孩子;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行头”即是“面子”,行头”越好,才能在同学面前越有“面子”。这些看似不大的小事无形之中膨胀了学生的私欲、助长了相互间的攀比之风。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话说得一点儿没错,但言下之意的重点应该在于,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应该想方设法注重对孩子学识的培养和品质的塑造,而不仅仅是借教育之名满足孩子在物质上攀比的私欲。
事实上,学习用品和必备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否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非“身份”的象征,只要看清、想透这一点,家长和学生的思想里都少一份攀比和浪费、多一点理性和适度,才不会被“开学经济”强制消费。(卢婷)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