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教师节。今天临汾日报晚报版发了一组报道,这些坚守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或置身城市,挥汗如雨;或扎根乡村,牵手孤独;或矢志特教,默默耕耘;或俯身幼教,无惧唏嘘……(详见今日临汾晚报04、05版)教师,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绝非单单是一种职业。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教师之所以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在于这一群体对塑造国民人格、推动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古人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到如今的教师节已历三十一载,足见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亦可见国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崇。本报今天报道的这些教师,他们的事迹或许各异,却具有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共同品质;他们只是万千教师群体中的平凡一员,却同样让人肃然起敬。
常言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职业操守相较于其他群体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颇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搅扰了校园的清净,特别是一些素质不高、品行不正的人混迹于其间,使得涉及教师群体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猥亵奸污学生的有之,变相体罚学生的有之,见钱眼开的“红包老师”有之。从见诸报端的几则负面新闻与庞大教师群体的比例来看,上述那些“败类”毕竟只是极少数,尽管如此,负面影响却也不容小觑。这些人玷污了整个教师群体的清誉,使得网络上不乏各种过激言行,现实生活中摇头叹息的大有人在。可以说,不将这些人清除出教师队伍,教师职业便无神圣可言,倡导尊师重教也便如梗在喉。
正如有评论指出,维护师道尊严,是尊师重教的核心,但为人师表者的自尊自重,更是尊师重教风气得以弘扬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教育部要求“大力宣传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新形象新风貌,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和关心教师、理解教师、支持教师的新风尚新气象。”显然,尊重老师、重视教育,离不开教育系统内部有关师德师风的建设,也离不开对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苛求”。(孙宗林)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