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山川生机无限

2012-12-07 09:57: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梁云云 张瑞强 薛晓红)近年来,隰县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观念,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着力改善全县水利生态环境,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产业调整的同时,有力地增强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后劲,全县各项水利工作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水利水保工作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县”等殊荣。
    水土保持篇
    隰县坐落在吕梁山南麓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境内塬高、坡陡、沟深,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172.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2.9%。
    多年来,隰县抢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基础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跑项目、争投资、抓建设、强管理,以“治土与治水”并举、“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同重的方针,按照“规划一步到位,治理一次达标,用地一体开发,投入一年见效”的综合治理思路,依据“山上果烟、山下粮田、坡面草灌、生物锁边”的治理模式,在隰州大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以实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项目、水土保持国债项目等为主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尤其是近两年来,先后强力组织实施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坝系工程项目、黄土高原峪里生态坝系工程项目、巩固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拉动内需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等一大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高效的工程实施,有效的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显示出了勃勃生机。
    通过努力,全县综合治理面积达到600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了51.2%,建设水保骨干坝90座,中小型淤地坝988座,旱井2万余眼,机修梯田8万余亩,建设基本农田累计达到11.2万余亩,林草覆盖率从过去的17%提高到现在的50%,全县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见成效,人民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生态经济型强县”的目标初显雏形。
    农村水利篇
    昔日,春冬干旱少雨,夏秋洪水横流,水利工程利用率低下,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效益十分低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近年来,隰县坚持把水利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生命工程”、“致富工程”来抓,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该县水利水保部门采取蓄住天上水、利用地下水、拦住地表水的措施,集中实施了以集水、蓄水、提水为主的“三水”兴农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集雨灌溉工程2万余处(眼),配套小型抽水设备万余套;实施了山地微灌工程30余处(座),其中各类塘坝工程20处,高灌提水工程10处,全县四大塬面近3万多亩山地果园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收园;实施了闸坝蓄水工程55处(座),配套流动、固定机泵、电灌135套,新建完善自流渠道5条8000余米,改善水浇地1.5万余亩,初步建起了大棚蔬菜、西瓜大棚、试验育种、苗圃育苗等20多个产业高效园区,城川百里生态经济走廊初具规模,生态、经济、社会各种效益凸显。
    饮水安全篇
    昔日的农村,老百姓在为吃水付出大量时间,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制约的同时,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脱贫奔小康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经济的发展受到了“瓶颈”制约,全县数万人口受水困煎熬,能和城里人一样吃上甘甜、纯净的自来水,成为梦寐以求的最大梦想。
    近几年来,该县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攻坚战。水利人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工作作风,把工程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生存工程”,科学规划设计,缜密组织施工,落实责任,追求实效,严把工程质量关,抢时间、赶进度,在圆满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创新管理机制,建设和管理并重,把饮水工程纳入目标责任管理,确保工程永续利用。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完成农村饮水工程138处,基本解决了199个自然村、6万余人、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农村告别了饮水不安全的历史,圆满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梦想。与此同时,老百姓利用工程提供的富裕水,发展林果、烟叶、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近2.5万余亩,农村先后建起了果品、豆腐、粉条等加工小企业,有的农民建起了澡堂,装上了热水器,告别了水荒的农民们,信心百倍地在希望的田野上向社会主义新农村阔步迈进。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