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煤炭资源,赋予了我市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煤炭工业长期以来牢牢占据着我市的主导位置,其经济运行的平衡直接影响全市经济的平稳运行。
刚刚走过的2012年,我市煤炭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上下齐心、团结一致,扎实开展了煤矿百日安全集中整治专项行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了煤矿安全监管,确保了煤炭经济运行的平稳发展。
2012年,全市实现原煤生产4970.76万吨,同比增加3.28%。其中,地方监管煤矿生产2521.39万吨;五大集团所属煤矿生产977.59万吨;霍州煤电集团生产1394.21万吨。
一
安全,是“天字号”工程,是煤矿生产的重中之重。2012年,我市开展了多次以打非治违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治理行动,对全市各煤矿企业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和治理整顿,重点围绕企业管理、劳动用工、瓦斯、水害、顶板、机电等方面的内容,逐矿逐项进行了多项拉网式、大排查、大整改,切实做到了行动上坚决、排查上细致、清理上彻底、整改上规范。
听取汇报、实地查看、个别提问、组织考试……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市煤炭局在工作中做到了对井下每个场所和地面资料的全面排查、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针对部分煤矿现场管理混乱、瓦斯和水害治理基础薄弱,矿井范围及周边采空区积气积水情况不清,办矿主体管理责任不落实等问题,我市明确了分工和责任,坚持“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扎扎实实开展百日煤矿安全生产集中清理整顿专项行动。通过开展专项行动,省、市督查组共检查煤矿130矿次。查出各类隐患2585条,重大隐患9条。
在保持严格隐患排查,严格治理整改持续性的同时,我市还从监管机制、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方面,我市煤炭部门进一步规范了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形成了“职责明确、各负其责、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工作格局,加强了管理团队建设,全面提升了企业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严格落实了煤矿企业各项制度,做到了从董事长、矿长、队长到班组长的责任链条无缝隙对接。同时,强化了煤矿“五人小组”的监管,认真落实了领导包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严格了政府监管责任。
2012年,市煤炭局对地方监管73座煤矿进行了安全信用等级评估,实行不同的监管方式和政策待遇,建立了煤矿红线管理制度,切实巩固了“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成果。
在瓦斯治理和防治水重点工作方面,我市从瓦斯预测、设计、采掘计划审批等环节严格把关,严防瓦斯事故。配备防治水工作人员1165人,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业探放水队伍,切实落实了防治水各项措施。
二
在经过一场声势浩大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我市的煤炭工业实现了大变革、大突破。但是,随着煤矿基本建设、煤炭生产的全面展开,由此带来了基建矿井数量多、地质条件复杂,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建设矛盾突出等新情况、新问题。
我市129座矿井中,涉及改造建设矿井有109座,市煤炭局从完善建设矿井手续,抓矿井建设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着手扎实开展矿井建设工作。
在矿井建设手续批复方面,我市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对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地质报告和开工报告进行了审批。对预计投产的矿井进行了问题分解归类,为兼并重组整合矿井联合试运转和竣工验收扫清障碍。同时,严格了矿井基本建设管理和建设矿井联合运转及竣工验收审批。
2012年,我市从矿井地质报告、初步设计、安全设施设计到开工报告各环节的审查和上报,严格按程序上报批复;推进煤炭运输连续化、煤矸石利用洁净化、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科学化;严格落实“三方”责任,突出抓好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建设和施工单位领导“双带班”下井制度,定期组织深入排查治理施工项目的安全隐患;在推进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方面实行一矿一档,突出动态达标管理,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建设,全市达省一级的生产矿井8座,基建矿井4座;达省三级的生产矿井1座,基建矿井2座。
在煤矿复工复产验收工作中,副市长杨治平亲任验收领导组组长,以更加严格的前提条件和程序严把复工复产验收关,保证验收质量。截至2012年年底,市级验收组验收批复7座矿井,县级已初验上报7座,5座矿井正在整顿之中。
三
翻开由市煤炭工业局主办的《临汾煤炭经济》,全市煤炭的生产、销售、库存、价格变化情况、发展趋势及对全市经济的影响等都有细致的分析和预测。
2012年,受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全市煤炭内销动力不足,外销日趋下降是我市煤炭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格局,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做好煤炭经济运行分析必不可少。
在煤炭经营资格证的报批工作,我市于去年新取得煤炭经营资格证23户。目前,全市共有煤炭经营企业87户,其中通过公路经销煤炭的有45户,储售煤场42户。
供应低收入农户冬季取暖用煤工作惠农富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我市在明确供煤的煤炭企业、供煤的标准以及供煤的原则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对接,紧密安排部署,建立健全日报制度,采取了多种切合实际的措施。9月30日,我市完成供煤量99.32万吨,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市供应低收入农户冬季取暖用煤工作。
2012年,我市大力实施了人才强煤、素质提升工程,加大煤矿“管理团队、技术队伍、技能队伍”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先后对全市煤矿“五人小组”成员进行了全员培训,共培训122人;73名通风区队长参加了省厅举办的素质提升培训。截至11月底,共培训煤矿B类安全生产管理人员914人;特种作业人员3959人;班组长544人。全市59座矿井共配备了防治水工作人员116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5人;共有探放水工859人,其中748人持有探放水工证,111人正在培训待证。
(记者 柴云祥)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