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的足迹

2013-02-09 09:35:50 来源:未知

    步入隰县这片红色土地,从农村到县城,从旧城到新区,无论是誉满华夏的梨果业,还是朝气蓬勃的生产企业;无论是秀美别致的森林公园,还是气势恢宏的文化广场;无论是充满江南水韵的龙凤潭公园,还是洋溢着自然气息的梨博园,感受到不仅是发展和变化,更是一种深深的震撼。近年来,隰县县委、县政府唱响“项目崛起、开放转型、特色跨越”主旋律,强势推进“366”、加快建设新隰州,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建设热潮,描绘了一幅活力迸发、与时俱进的转型跨越时代长卷。

    项目促跨越 科学做决策

    大决策带动大发展。2009年以来,隰县踏上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征途,从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发展战略出发,以超强的决策理念,非凡的创新举措,恢宏的决胜气魄,科学地做出“项目崛起、开放转型、特色跨越”部署,强力实施“366”,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山川秀美”新隰县的奋斗目标。
    为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全县发扬“五加二,白加黑”和“敢为人先、艰苦创业、众志成城、绝战决胜”的隰县滨河路精神,严格推行“一个重点项目,一个县级领导牵头,一个县直责任单位,一套项目管理班子”的“四个一”领导机制,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召开一次项目推进会的工作机制和年终评选项目建设“十大功臣”的激励机制,高起点推进,强跨度实施、超常规运作,并以每年实施60个以上重点项目的惊人速度,弯道超车,奋力强行,形成了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立项一批、储备一批的大项目梯次推进建成,小项目批次竣工使用的良好态势,连续四年招大项目、引大资金、上大项目、干大工程。

    项目促开发 城市展新姿

    隰县在城市建设中坚持“南拓北展,拉大框架,扩容提质的城建架构”和“一核三星”的城镇化战略思路,以建设“区域中心县城”和“西山最佳宜居地”为发展定位,以引进城建大项目,促进城区大开发,靠项目投资大推动,实现县城大拓展的“大县城”战略,大打“新区开发阵地战、旧城改造攻坚战、市政建设持久战、小城镇建设连续战”,倾力打造“文化教育名县、特色旅游城市、晋西商贸之城、山水园林名城”,从而构成“四纵十一横”县城框架、市政建设设施齐全的城市新格局。
    扩容提质铁板钉钉,项目引进掷地有声。大批市政建设重点项目以前所未有之势、如雷霆万钧之力,在隰州大地狂飙突起,落地生根。四年来,隰县在市政建设方面共实施重点项目72个,资金总投入25亿元。投资5.66亿元,新建滨河路、天天街、北大街等民心路;投资2.3亿元,新架紫川桥、天天桥、古城桥、堆金桥等富民桥;投资13.5亿元,新建北门小区、怡和小区等安居工程;投资12.7亿元,新建文化、公安等服务大楼19座;投资1.9亿元,新建隰州广场、堆金山森林公园、水上乐园、龙凤潭公园等文化娱乐场所……如今的隰县县城一幢幢高楼拔地起,一座座公园遍布城区,一架架桥梁通彼岸,一条条路街连成网,城市框架成倍扩张,县城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一颗面貌更加靓丽、设施更加齐全、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的吕梁山上璀璨明珠——隰州新城傲然崛起、熠熠生辉。

    项目促转型 工业显亮点

    四年来,隰县以工业转型为主线,以引项目、引资金、引技术为抓手,以兴建循环经济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群化、生产循环化、销售市场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共实施重点项目16个,投资38亿元。
    坚持现有企业抓提效、在建企业抓投产、意向企业抓落地、后续企业抓立项,强力打造工业发展舰体。用循环经济理念,努力建设午城以食品农产品、黄土以建材化工、下李以煤焦冶炼为重点的三个新型工业循环经济高新技术园区。
    重点建设投资1.2亿元的年产2000吨白酒生产项目,投资10亿元的年产120万吨干法水泥、10万吨甲酸钠6万吨糊树脂6万吨烧碱循环经济项目,投资2.6亿元的年产90万吨煤矿建设项目等。用政策引导扶持机制,努力建设以农副产品、干鲜果品为主的加工企业,投资0.13亿元的年产1.5万吨玉米深加工扩建项目,投资1.83亿元的年产3000吨露酒生产项目,投资0.23亿元的年产5000吨系列果干扩建项目,投资1.7亿元的10万吨恒温库建设项目,大力扶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等。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6亿元,利税达3亿元,财政收入达2亿元,力争3个亿。

    项目促增长 梨果创特色

    隰县把重点项目作为转型跨越、强基固本的有力支撑,用重点项目的强大驱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基础设施,推动梨果创特色,农业大增效,农民大增收。四年来,在发展农业方面共实施重点项目53个,投入资金15亿元。
    项目带动,打造“中国金梨之乡”、“中国第一梨玉露香”品牌。隰县从“生态立县、梨果富民”的发展战略出发,投资9.75亿元,实施中国梨博园、万亩果树示范园、10万亩果树大改形、千亩玉露香梨标准化管理示范园优质梨果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促进梨果产业向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县梨果面积突破30万亩,玉露香梨生产基地10万亩,产值达25亿元,农民人均梨果纯收入达3500元以上。

    项目促开放 通衢畅商路

    按照“四纵一横”的城市建设框架规划,隰县全力实施“大县城”战略,四年在交通运输方面共实施重点项目12个,投入资金87亿元。以10公里滨河路开通为标志,“四纵一横”城市交通为构架,城乡公路网络建设为战场,拉开了全县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项目引领、突飞猛进、跨越发展划时代的交通公路建设历史性大幕。伴随着霍永高速、中南铁路隰县段及铁路专用线和战略装车点相继开通建成,全县基本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主框架,县、乡公路为强支撑,大小桥梁为纽带,畅通便捷的交通体系。
    大道能衢,商贾云集、为把隰县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晋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洼地,晋西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奠定了基础,全县人民将迈上和谐幸福的大道。

    项目促发展  民生大改善

    政之所兴在为民生。隰县始终坚持民事为大、民事为重、民安为乐、民心为上的执政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政务,把民众幸福作为最大政绩,把重点项目引进、实施、达效作为民生改善、跨越腾飞的引擎。四年来,在民生改善方面共实施重点项目19个,投入资金4.37亿元。
    项目促提升,教育优先行。以打造“西山地区教育强县”为目标,按照“科学兴教、质量兴校、特色办学、均衡发展”的思路,投资1.5亿元,新建隰县中学、北城中学、西山智博文武学校、小学教学楼3处、教师周转用房、中小学校舍安全等一批重点项目,办学条件大改善,教学质量创新高。
    项目促提升,群众保健康。通过投资0.66亿元,新建中医院、血浆站、急救中心、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大楼、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重点项目,全县医疗卫生、居住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项目促提升,文化大繁荣。全力建设文化强县,坚持挖掘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投资1.11亿元,实施晋西革命纪念馆、小西天风景区、文化大楼、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大批文化重点项目,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2009年至2012年,重点项目支撑了隰县的开放转型、特色跨越,助推了经济指标的大提升,城乡面貌的大变化,人民生活大改善。2012年底全县县内生产总值10.5亿,增长50.4%;财政收入1.1亿元,增长124.5%,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固定投资10.5亿元,增长208.8%;农民人均收入3432元,增长50%;城镇化率由25.89%提升到39.12%,四年增幅13.23%……纵观四年的项目建设,喜看巨变的隰州大地,“项目崛起、开放转型、特色跨越”重大战略的科学性得到实践印证。隰县这艘古老文明、充满生机、活力迸发的时代航船,乘着转型跨越、再造新隰县的强劲东风,在引大项目、上大项目、干大项目的强大引擎的推动下,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全速前进!(通讯员 梁云云 张瑞强)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