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大力实施了产业扶贫、光伏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十大扶贫工程,增强了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扶贫攻坚的路上,各类民营企业如八仙过海各自发挥着本领,在不同领域里,带领贫困户们奔向致富大道。
电商扶贫 从无到有的挑战
龙爱梅,临汾市美材汇电子商务公司的负责人,过去的2016年,她为翼城、浮山、侯马、洪洞、襄汾等地的上百户农产品种植、养殖户,提供了电子推介、销售服务,帮助那些以往坐等上门收货的农户,尝到了电子商务的甜头。
“咱们临汾有很多有名的农产品,五谷杂粮里的小米、玉米,水果中的梨、苹果、西瓜,这些农产品,都可以在市场上卖到好价钱,但是因为受到区域环境的影响,很多农民朋友因为销售渠道的单一性,丰收的果实只能卖出地头价。”龙爱梅告诉记者,几年前,她的公司只做电子商务培训,每次培训结束,她发现,已经掌握了网上开店技巧的学员们,很少有人开店。
为了让学员们能够“学以致用”,龙爱梅开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邀请学员们参与到具体的电子商务中来,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开了电子商务公司后,我们需要商品进行出售,可一些规模已经做大的农副产品,根本不需要电商服务,所以我就开始为需要脱贫致富的农户们提供服务。”龙爱梅说。
万事开头难。龙爱梅的初衷是为了让学员有个就业的地方,后来在寻找供货方的路上,发现很多农副产品都是“贱价”出售。
“我们没有销售的渠道,如果收货商不要我们的东西,怕就要烂在地里了。”翼城县隆化镇北撖村的苹果种植户郑素琴介绍,果农最怕的不是收成不好,而是收获了却没人要。以前只要能卖出去就算不错了,收货方给的收购价低一点,果农们也没办法,所以果农想致富,就得有新的销售渠道。
郑素琴,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2016年,她成为村里第一批与美材汇电子商务公司合作的果农之一。就在这一年,她的苹果贴上了“临汾特产”的标签,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了全国各地。
“电商扶贫,其实所扶持的是货源销售的渠道,为了农户们能够将农产品卖个好价钱,我们公司计划为更多的农户提供电子销售服务。”龙爱梅说,电商扶贫,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挑战,她不单单需要管理好自己的公司,更担负着成百上千家农户对脱贫致富的期盼。
行业扶贫 追求双赢的挑战
石艳丽,临汾市韵达快递公司的负责人,一个快递行业里颇具传奇色彩的女强人。2016年,她将一多半的心思都放在了翼城县的一家专产杂粮的农业合作社。石艳丽并不是要对这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快递业务,而是因为她的公司要转型发展,开展集杂粮种植、包装、销售于一体的新业务。
近年来,快递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庞大的市场为各快递公司提供了壮大自我的“养料”,在前景一片大好的形式下,作为临汾区域韵达快递公司的总负责人,石艳丽并没有紧抓机遇扩大自身,而是走起了转型发展的路子。我想在做快递的同时,利用我的快递渠道,发展特色产品销售业务,重新找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石艳丽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翼城县的一家专产杂粮的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经过沟通,她想要和这家合作社一起合作搞电商,专卖临汾的杂粮产品。
“咱临汾的杂粮很出名,但省外的买家却买不到,因为没有货源,没有渠道,所以杂粮品质再好,也没有销量。”石艳丽说,如果临汾的杂粮可以卖出去,那收益绝对不菲,咱有快递的运输渠道,有优秀的货源产品,发展起来水到渠成。”带着这样的想法,2016年,石艳丽投资为合作的农业合作社提供了农产品仓储设备,建立了农产品包装流水线,准备将杂粮带出临汾,走向全国。
“合作社里大概有60多户社员,他们都是最朴实的人,我的转型发展,也可以带动这些农户们脱贫致富,帮助他们实现杂粮产品的升级换代。”石艳丽说,如今政府大力号召民营企业走进农村,为农村百姓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她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一部分农户们能够跟着她把商机放长,一起努力发展新业务,实现企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双赢挑战。
生态扶贫 创业“小白”的挑战
崔晶,临汾市匠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一个自称“崔鲜生”的80后大男孩,一个刚大学毕业就设计好了创业“路线图”的商界“小白”。2016年,他埋头于浮山县的深山老林,雇佣了一群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立了一座占地近千亩的生态农场,并注册了公司,准备大干一场。
“我经常告诉别人,我是一个从城市进农村,养鸡、放羊、喂猪的生态农业践行者,我要建设一座属于自己的生态农场,带动农场周边的农户们走向富裕的大道。”崔晶说,2015年,他通过考察,看中了浮山县天坛镇邢庄村内的一座占地近千亩的荒地,在和当地政府达成协议后,他在这片荒地上兴建了三座房子,正式开启了创业路。
从2015年6月到2016年年底,崔晶的农场从最初的一片混乱,发展成现在同时开展散养畜牧、经济林种植、林下经济发展等多项业务,且通过第一年的发展就斩获颇丰。“在农场发展的这一年里,当地的农户功不可没,他们很多都是农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想要出去打工,又放不下孩子和老人。农场建立后,他们都成为了农场最棒的员工。”崔晶说,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大多不懂养殖和种植,好在有这些农户的帮忙,让农场逐渐发展了起来。
“我们这个村子,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农场的建立,让很多农户都看到了发展的商机。大家通过在农场里种地、养殖、挣工资,这个农场办得好啊!”该村村民张顺告诉记者,受地域环境影响,农户们常年守着村里的房子和土地,想打工不敢走,留下来没钱挣,想要脱贫却无从下手。而农场的出现,让大家都看到了希望。
今年,崔晶的农场在发展常规业务的同时,准备发展“农家乐”度假村”等业务。“让城里人到农村来消费,感受一下农场的自然风光。”崔晶说,这些业务开展之后,一方面可以扩大农场的知名度,增加自己的收入,一方面也可以带动村里农户一起发展,为农户提供农产品代理销售的服务,帮助村民和自己一块挣大钱!一个怀揣梦想的城里年轻娃,一群想脱贫致富的农户,原本毫无关联的人,因为一个农场聚集在了一起。我要努力管理好农场,不但自己要发展进步,更要带动村里的农户们一起努力,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农场,我们的家园。”崔晶说。 记者 杨全
记者后记
为那些奔波在扶贫一线的民营企业点赞!扶贫工作,是一项需要持久、需要动力、需要社会关注的民生工程,在我市开展的扶贫攻坚战中,还有很多民营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全市扶贫工作的开展。或许,因为规模的大小,一些民营企业的扶贫成绩并不出众,但却因为他们承担起了扶贫这个重担,让我市的扶贫工作呈现出了多点开花、全面结果的景象。
在全市扶贫事业中,民营企业分散在不同的行业之中,如同造血干细胞一样,虽默默无闻,但生机盎然,在那些需要扶持帮助的地方,努力描绘着春天的希望。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