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书写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华章。
五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临汾贯彻落实。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深化学用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345”发展战略和“12345”工作思路,着力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着力推动经济稳步向好,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奋力冲刺全面小康,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新进展。
本网从今日起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全面展示全市人民在市委坚强领导下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生动实践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以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临汾新闻网讯 “选择这样一个平原地带,在整个汾河流域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带、绿水带、生态带、新的城镇带……”2012年,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依托汾河谷地的区域优势,提出建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构想,打造区域发展新板块,并将其作为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载体和引领临汾未来发展的龙头。五年后的今天,总投资43亿元的汾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已全面竣工,经济带框架基本形成,且被列入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汇集……
五年开拓创新,五年砥砺前行。回眸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面对多重机遇叠加、困难考验交织的特殊环境,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发展定力、实干定力,促改革、调结构、优环境、惠民生,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振兴崛起,建设富裕、文明、绿色、幸福新临汾注入了澎湃动力。
促改革 瞄准焦点精准发力
这五年,我市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为使全市“一煤独大”的局面得到实质性改变,面对焦点问题,我市持续发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瞄准焦点,精准发力。2016年10月,随着沙坪煤业和宝鑫煤业矿井关闭工作通过山西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验收组检查验收,霍州煤电去产能工作顺利“交卷”。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关闭煤矿矿井5座、拆除炼铁高炉2座,省里下达的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20万吨、炼铁产能82万吨的任务全部完成,并已通过验收。
这五年,我市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得以全面落实,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显著改善,金融创新、银企合作效果良好,有力支持着实体经济发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手段更为丰富。
这五年,我市不等不靠推改革、破难题,持续在开放的广度和力度上下工夫,勇趟“深水区”,敢啃“硬骨头”,善打“攻坚战”,不断谱写厚植开放的新篇章:政务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在全省率先启动,“放管服效”改革纵深推进,“五证合一”全面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市医疗卫生体制、国有林场改革、集体林权配套制度、农村土地确权等各项改革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调结构 产业转型稳中有进
这五年,我市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为核心,以园区为承载、项目为支撑,大力推动发展动力由资源型驱动向创新型驱动转型,产业结构由“一煤独大和煤、焦、铁畸重、高污染、高耗能”向各产业协调发展、绿色发展转型,产品结构由“低价格、大路货”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型,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这五年,我市持之以恒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培育,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新兴产业增速、贡献率双超传统产业,非煤产业贡献率超过煤炭产业,实现了动力转换,特别是沃特玛新能源汽车等现代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壮大,建成了一批商贸转型项目;农业生产稳中调优,“四个百万亩”规模不断壮大,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
优环境 生态建设久久为功
这五年,我市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从一点一滴着手,从功能特色着力,我市进一步加大完善城镇功能与建设美丽乡村双轮驱动的力度,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争取到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等优惠政策,侯马市成功获批国家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
这五年,我市大力推进尧都、洪洞、襄汾“一城三区”建设,完成了霍侯一级路改造、滨河东路贯通、滨河西路北延等道路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河西新城、东部新区建设取得进展,完成了鼓楼南北街、五一路贯通、北城壕改造等多条城市主干路建设,完成了古城公园二期、城西一级客运站等市政设施建设,完成了市区10万户天然气整体置换工程,启动实施了旧商业区、旧工业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项目;临汾北环、临吉高速、霍永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民航机场正式通航,大西高铁、中南铁路等开通运营;完成了引沁入汾和川取水输水工程、五马水库、清峪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城乡电网、通信网、输气管网等都有新的进展,全市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
这五年,我市持续开展“环境建设年”“环境提升年”活动,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场县级全覆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供热、供气、供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市区实现主干线纯电动公交车全覆盖;设立了“百里汾河生态文明保护区”,涝洰河生态建设工程初见成效。
惠民生 唱响时代发展强音
“要把人民福祉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体现在工作上、落实在行动上,让全市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五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每年实施一批民生项目和惠民工程,千方百计改善民生。一项项惠民之举、一件件民生实事……这五年,“民”歌嘹亮,唱响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音。
教育优先育人才。为全面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我市以“三优”活动为载体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选聘优秀教师充实教研队伍,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进一步引深和巩固“三名”(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创建成果;医疗惠民在路上。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我市持续开展对口支援,省、市三级医院与县级受援医院结成了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全市逐步形成了“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就业渠道多元化。在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我市将就业创业援助工程作为市政府“六大惠民工程”之一,全方位落实就业扶持措施,积极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统筹开发就业援助项目,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力度;文化旅游再融合。围绕文化强市目标,我市加快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图书馆、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市文化中心(城市文化综合体)、市戏剧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一系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陆续推进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我市把核心价值融入文化载体,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共赢发展。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决胜期,我市将立足新起点,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临汾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决胜全面小康,共同谱写临汾振兴崛起的美好篇章!
记者 段碧蓉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