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沃野绘新景
——全市小麦生产观摩会侧记
临汾新闻网讯 “我市是全省粮食大市,又是小麦主产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做好做优小麦产业,推进种植业提质增效,是确保农业发展好势头的关键。”5月24日,在全市小麦观摩及产业形势研讨会上,市农委总农艺师王红开门见山地介绍说:“目前,小麦产量三要素中的‘亩穗数’和‘穗粒数’已成定局,无论水地还是旱地长势喜人,如果后期气温、雨水、光照等气候条件适宜,将又是一个丰收年。”
时值小麦产量形成、丰收在望的关键时期,我市组织17个县(市、区)农委分管主任、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主任、站长共40余人,先后深入到洪洞县刘家垣镇旱地小麦地膜覆盖高产创建示范田及功能小麦展示田、辛村乡马三村水地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田、国家小麦产业体系韩村试验站,观摩小麦品种、长势,总结交流小麦高产创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分析预测今年的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力争今年小麦再获丰收,小麦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地膜覆盖显威力
五月的槐乡大地,平畴千里,麦浪送香,一派丰收的景象。记者在洪洞县刘家垣镇万亩地膜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田看到,虽然是旱地小麦,但这里麦垄均匀、麦穗饱满,麦穗儿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到处是金灿灿的喜人景象。
“不覆盖田,亩穗数28.5万,亩产量242.1公斤;单膜机覆盖田,亩穗数31.7万,亩产量357.8公斤。”对照田的标识牌让在场的人员惊叹不已,一边是没有覆盖的小麦,穗粒干瘪、纤细零乱,一边是地膜覆盖小麦,穗粒饱满、粗壮整齐。同样的播种日期、播种量,为什么对照田的亩穗数、亩产量差距如此之大?同样是旱地小麦,为什么这里的小麦长势丝毫不差于水地?与会人员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采用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和浅层土壤水分含量,减轻干旱和春季低温对作物的伤害,有效促进小麦正常生长发育。这些地膜覆盖麦田不论亩穗数、单穗粒数,还是千粒重量,都要好于其他地块。”洪洞县农委总农艺师王小泰指着一望无际的麦田介绍说,地膜覆盖是洪洞县重点推广的有机旱作技术。今年,全省推广7.1万亩,该县承担6万亩,占全省推广面积的84.5%。涉及9个乡镇,其中,万安、苏堡、刘家垣3个乡镇覆盖面积达5.3万余亩,做到了整乡整村覆盖。从目前的长势看,预计覆盖田每亩可增产100公斤左右,平均亩产可达300公斤以上,增产幅度可达40%以上,优势明显。
功能小麦开眼界
紫麦8555、黑鉴36、蓝临黑143……在洪洞县刘家垣东义村功能小麦展示区,44个品种小麦让与会人员大开眼界。
2012年,省地质局对洪洞县土壤化学元素成分进行了取样检测,对该县平川区种植的小麦及小麦面粉进行了检测。到目前为止,该县三家经营组织开展富硒小麦的订单生产、初级加工和产品的营销工作,订单生产面积0.03万亩,年营销富硒黑小麦产品100余吨。
“以功能农业为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是我省今年农业工作重点。这里的试验田是开展品种对比,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功能小麦品种,实验成功后示范推广。”观摩现场,王小泰的一番介绍让与会人员耳目一新。
智能管控新方向
随后,与会人员来到了位于尧都区屯里镇韩村的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国家韩村实验基地,太阳能数据采集系统、自动化微喷管一字排开。
看着与会人员不解的表情,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科研室主任、研究员党建友娓娓道来:“冬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自动智能管控系统由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黄土高原东部平原区(山西)增粮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和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研发。该系统是由田间采集系统、水肥供给系统、养分管理决策系统、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和物联网或手机APP远程操控等构成。系统将多年田间管理研究数据与采集数据相结合构建节水省肥高效决策模型,实现了田间水分、养分、温度等数据实时采集、实时传输,水肥一体化精准智能决策与远程自动化管理。该系统可节约灌溉用水40%—50%,减少化肥用量20%—30%,节省田间管理用工70%—80%,增产5%以上,这符合我国“一控两减三基本”和“化肥零增长”等基本国策,是未来我国大田作物管理智能精准化、自动高效化、规范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看到这些场景,现场观摩人员十分感慨:“种田还得靠科技,只有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才能保证丰产丰收!”“离小麦收获还有10天左右,倒伏及天气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依然存在,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确保颗粒归仓。”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董娟兰说。
烈日当头,热浪扑面。观摩中,与会人员头顶骄阳,不畏酷热,兴致勃勃地观摩着一个个示范田。
不少参观者走进麦田,拂动麦穗,感受穗重,或俯下身子,仔细查看小麦的穗形、籽粒,或认真测量小麦的株高;与会人员边走边看、边听边交流,对科技种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一致表示,回去以后要进一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为小麦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让农民群众从农业科技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