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红(左)为保温箱里的宝宝听诊。
临汾新闻网讯 9月1日,市人民医院住院部D区儿科。
已经是下午6点钟了,儿科主任程晓红的办公室里患者依然络绎不绝:一对临钢的夫妇抱着孩子来了,孩子患淋巴炎需要治疗;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在姥姥姥爷的陪同下也来了,孩子发高烧,需要查清原因……采访一次次被打断,程晓红抱歉地说:“这些小患者都是我上周日出门诊时看过的,现在孩子们的情况好多了……”
程晓红1960年出生在我市尧都区,祖籍浮山县响水河镇,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浮山县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看到母亲长年累月地在医院忙碌,在小县城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这让长着一双大眼睛的程晓红立志长大后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在1979年的全国高考中,程晓红以优异的成绩被山西医科大学录取,大学五年,她像海绵吸水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医疗知识,为以后的从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4年她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市人民医院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30年来,她在业务上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了儿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以及急、危、重症患儿的抢救治疗。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使她成为临汾儿科界的领军人物,被聘为山西省儿科质控委员、山西省儿童哮喘协作组成员、山西省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专业组委员、山西省儿科专业委员会临汾分会副主任委员。
晚上7时,夜幕已经悄悄地降临。诊断完了一拨拨的小患者,程晓红的办公室里终于安静下来。她打开手机看看时间,又一次抱歉地对记者说:“对不起,我该去儿科重症监护室了,每天下班前,我们都要查一遍房,尤其对重症患儿。”
来到儿科重症监护室,记者和程晓红一样做了严密的隔离防护措施。这里有特别设计的新生儿暖箱,有多功能监护仪、有创和无创呼吸机、微量输液泵、蓝光治疗仪等先进的新生儿监护与抢救设备;还有装备着20余种急救药品和各种复苏抢救用具的急救车,肾上腺素、肝素、阿托品等20余种急救药品与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胃管、喉镜、复苏囊等复苏用具,可以对患儿进行严密的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
今天儿科重症监护室里有30个宝宝,儿科副主任朱江川和温荣华都还没有下班,程晓红和这两个得力助手把30个宝宝挨个儿看过,有一个出生才两天的宝宝是昨天从基层医院转过来的,属双胞胎早产,一个宝宝已经在生产过程中夭折了,幸存的这个宝宝只有1.07公斤,诊断为气漏综合症,及时做了胸腔闭式引流,呼吸困难得到了缓解。经过严格消毒后,程晓红把手伸进保温箱,小心地为宝宝擦去嘴角的分泌物,因为分泌物过多容易造成孩子窒息,又用手轻轻地摁了摁小宝宝的脚心,欣慰地说:“末梢循环还挺好。”还有一个宝宝昨天做了肺部引流,程晓红戴上听诊器,仔细地为宝宝做了听诊,点了点头说:“宝宝挺争气的,恢复得还可以。这些宝宝刚刚出了产科就进了儿科,是最需要呵护的。”
看完这30个宝宝,时针已经指向了8点。副主任朱江川对记者介绍说,随着近年来大龄父母与高龄产妇数量的逐年增加,社会工作压力增大等多种因素,导致危重新生儿和早产儿的数量也逐年上升。而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家长对重症新生儿的救治需求也在日益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提高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程晓红一边观察着保温箱里宝宝的细微变化,一边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已发展成为一个医疗技术精良、诊疗设备先进,集临床、科研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特别是多项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技术,已位居我市前列,成功救治了大量危重新生患儿,成功率已达到99%。
说话间,一个保温箱里的宝宝在睡梦中竟然露出了甜蜜的笑容,程晓红看着宝宝的笑容欣慰地说:“笑吧,医护人员们付出这么多艰辛,就是为了看到孩子们的微笑。”宝宝似乎听懂了她的话,笑得更甜了。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