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坚守

2012-09-20 08:2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永和,地处山西省西部吕梁山区,土地贫瘠,沟壑纵横。永和县城关小学,虽然是一所县城小学,条件却非常艰苦,甚至不如一些平川县的乡镇小学。2005年时仅有一栋旧教学楼和一排平房,826名学生,教学设施设备短缺,师资匮乏,教学质量差,学生流失严重。
范玲玲,一位40多岁的女教师,捧着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用青春和执着实现了城关小学这所百年老校从没落到重新焕发生机的壮举。她对教育的真爱、付出以及爱生如子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在今年全市教师节暨“三名”工程表彰大会上,她被授予“临汾名校长”荣誉称号。
真爱无悔
28年来,不管是担任一线教师,还是学校领导,不管社会多么浮躁,不管外界诱惑有多大,范玲玲都始终不渝地坚守在教育的领地里。当教师时,每天上课、批改作业、写教案,周而复始,忙得连说个“累”字的时间都没有;当中层领导,既要负责具体事务,还要带班上课;担任校长后,考虑的问题就更多了,涉及方方面面,更是劳心费神。从教过程中丈夫曾多次想托关系把她调离教育岗位,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工作,但她凭着心中的那份坚守,说服了家人继续从事自己深爱的事业,就连自己的两个孩子高考,她都没有请过一天假。2004年,她的父亲生病住院,她仍然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在老人身边尽一尽孝道,她感到非常愧疚,但为了她深爱的教育事业,这一切只能默默地在心里承受着。由于长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她积劳成疾,患上了高血压、肩周炎等疾病,连抬起右臂都很困难,却从没半句怨言,为了心爱的孩子们,为了挚爱的教育事业,她默默地咬牙坚持在教育的第一线。
爱生如子
28年前,她刚从学校毕业,就分配到城关小学任教,从迈上三尺讲台的那天起,她就告诫自己要用慈母般的情怀呵护每一个学生。那一年,她的班上转来一个名叫刘娟的小姑娘,身患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双腿已经严重变形,走起路来一瘸一拐,非常吃力。为给孩子筹钱治病,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只有年迈的奶奶照顾她。孩子每天来到学校时,总是头发散乱、衣衫不整。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把小刘娟带到办公室,为她洗脸梳头,整理衣衫。几分钟后,重新回到教室的小刘娟,脸上的笑容如春花般绚烂。为了不让刘娟因身体残疾而产生自卑心理,她还教导全班同学都来关心小刘娟,陪她上下学,帮她拿书包,和她做游戏,不让她感到孤独无助。为使刘娟的学习迎头赶上,她更是想方设法:课堂上,给她鼓励;下课后,为她解惑;放学后,帮她补习落下的功课。一段时间以后,刘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正是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原本不幸的刘娟拥有了快乐美好的童年。
2004年暑假的一天,骄阳似火,她只身一人骑自行车,在20多公里崎岖的山路上艰难的骑行了4个多小时,赶到了一个名叫靳丽娜的学生家中。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心爱的孩子离开校园。到了学生家中,她撑着几乎虚脱的身体,立即做起了家长的思想工作,在得知是因为经济原因才叫孩子辍学时,她没有丝毫犹豫,答应为小丽娜垫付学费,家长终于同意让孩子重返学校。当她离开靳丽娜家时,孩子一直把她送到村口,纯真的眼眸中透出感激和快乐,直到走出很远回头望时,她依然看到垣顶上孩子小小的身影。回来时她的脚磨起了泡,但她的心里是高兴的,她又让一个贫困学生返回了校园,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轨迹。
城关小学的在校学生中有2/3来自农村,其中贫困生占到15%,孤儿、单亲家庭、身体残疾、家庭特困的占到2%。走上校长岗位后,范玲玲深深感受到,爱孩子不仅仅是三尺讲台上的耕耘,更重要的是要把爱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变得坚强,变得富有,特别是心灵的富有。她每年都组织为贫困儿童“献爱心”捐款活动,28年来她个人共为58名学生捐款24000元,每年还从学校的经费中拿出5000多元为每位学生购买了校园安全责任保险。她不仅爱自己学校的学生,还时刻牵挂着兄弟省、市和灾区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近年来,她个人累计为灾区孩子捐款2.2万元,被市政府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爱校如家
2005年,她刚担任校长时,学校还只有一栋旧教学楼、一排平房和一个地面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操场。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全校仅有的电教设备是一台旧电视机。音、体、美器材也只有为数不多的简陋的器材。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差,社会影响也不好,学生流失严重。面对这一状况,她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退缩,而是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扭转学校的现状,竭尽所能破解困局,要把学校建设得更好,走出一条贫困山区县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
学校建设没有资金,她多次向县委、县政府,向县教科局打报告说明情况,并积极奔走,不分昼夜,不辞劳苦,选校址、征土地、拆窑洞、筹资金,做了大量协调、组织和宣传工作。这期间有多少委屈、承受了多大压力?她默默地承受着。学校修建期间,她把自己家的锅灶、煤炭、被褥等带到学校,让工人们使用。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和无私奉献,学校3600平方米的教学辅助楼很快建成了。学校缺少教学设备,她就拿出自己的工资本作抵押,贷款为学校购买教学器材,配备图书室、实验室、舞蹈室等。在资金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她利用工信部扶贫永和的有利契机,积极协调联系筹措资金硬化了2925平方米的学校操场、购置了多媒体设备,使所有班级实现了多媒体教学。通过7年的不懈努力,校舍焕然一新,教学设备不断充实更新,课堂教学实现了从“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到“班班通”多媒体教学的跨越式转变,以前不敢奢望的实验课、电脑课也能够正常开展,各种体育艺术活动有声有色,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5年至今,98名学生被评为省市三好学生,20名学生在市运会上取得名次,110名学生在全国“双龙杯”“金星杯”绘画比赛中取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在外就读的学生纷纷“回笼”,2011年秋,学生人数由826人增加到1958人。
不懈的努力换来了累累硕果。城关小学先后被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授予课堂教学先进单位、被山西省教育厅授予义务教育示范学校、被临汾市教育局授予标准化建设示范学校等50多项荣誉。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研员、临汾市“十佳”女校长殊荣,连续十年被评为永和县先进工作者。(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